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善用灣區優勢 助力國家航天

【來論】善用灣區優勢 助力國家航天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2-11-28 08:31:3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鄭迪珉

中共二十大報告和特首李家超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以及「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均指出,國家全力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以創新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發揮香港自身優勢和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最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選拔載荷專家,粵港澳衛星智能製造中心即將在香港建成投產,成為香港首條衛星生產線,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科研發展的高度關注及重現,亦推動香港創科界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融入國家發展 吸納培養人才

國家對國際局勢有先見之明,現部署自主研發芯片技術,廣泛應用在航空、軍事及手機,逐漸成為現代工業的重要元素。習近平總書記亦指出國家未來將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建設新式能源體系。香港不應該置身事外,反需定期舉辦官方及民間國家政策解讀報告活動,讓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都能更了解國家政策的最新趨勢。香港作為大灣區「9+2」城市之一,必須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投放更多資源,與灣區不同城市相互交流及配合,建立完整的創科生態圈。而完整的創科生態圈包括上游的基礎研究、中游的成果轉化和下游的產業發展。只有上中下游互相協調,才可促進「官產學研」協作,各項科研與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

成立專責小組 制訂策略方針

因此,香港應當作為大灣區的「領頭羊」,為國家發展承擔更大的功能。現時國家積極發展半導體技術,而香港也有不少發展半導體的公司,政府應該更積極加大資源和力度,吸引科研人才來港,主力從事研發及設計,並善用香港國際知名的品質監控制度,再經灣區其他城市將成果產品化,取得創新協同效應,共同推動國家半導體發展。另一方面,培養及發掘香港本地航天創科人才亦是重要一環。目前香港只有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設有相關的學位課程,當中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為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提供支援。坊間亦有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的「首屆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選拔優秀學生及作品參加「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培養及甄選人才所需的時間長遠且資源龐大,政府除可鼓勵大專院校增設航天課程外,更可參考「創新及科技基金」的一般支援計劃,增設「航天創科配對基金」以資助民間機構舉辦有關培訓或比賽,創造良好創科土壤,增加香港青少年投身航天創科興趣。

再者,施政報告中表示將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惟其工作領域及要求尚未公布。就此筆者建議督導組除深入研究國家發展的規劃詳情,更需就不同政策項目成立專責小組委員會,主動與不同決策局及民間豐富相關經驗或研究的社會人士,制訂策略方針以供政府推展不同措施,並定期檢視成效,確保有關國家政策項目的推進過程未有落後,時刻與內地其他城市保持聯繫,力爭成為「領頭羊」。同時大灣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關稅與貨幣的多體制融合發展試驗田,特區政府必須抓緊機遇,主動與中央共同探索大灣區多體制融合發展的成效,再針對尚有改善空間的地方,與區內其他城市共同協商解決方案,以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習主席曾言「蘇州過後無艇搭」,今年來港親臨科學園視察亦指香港在中央支持下近年來發揮到自身優勢,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科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如今正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在國家發展路程上香港必須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把創新科技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發揮好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更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鄭嬋娟 【來論】善用灣區優勢 助力國家航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