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地區工作者 何博浩
2008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時表示,為協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妥善照顧子女,因而首試推行「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目的是動員地區團體和組織為幼兒提供「中心託管」服務,同時要求服務機構訓練區內婦女成為幼兒「社區保姆」,鼓勵社區保姆在家居環境照顧區內小孩。計劃由社署整筆撥款資助,主要由慈善團體承辦運行,招募保姆提供訓練及與家長配對。
當時特區政府的想法的確非常貼地,因為2008年的香港仍然被「養兒需要四百萬」的銀行廣告深深影響,生育率接連下降,連特首都需要不斷呼籲「三個夠晒數」。事實上無論是當時或現在,港人仍然面對生活成本高昂及工作時間過長的問題,社區保姆政策其實就是為了保障雙職家長的措施,也可以為特別有需要的家庭如單親人士提供最有力的支援,既可推動鄰里互助,也能便利因工作或臨時事故而需要外出的家長,減低兒童獨留在家而發生意外的風險。
政策運行至今已14年,但計劃似乎成效不彰。根據2019年社署的資料顯示,社區保姆在家或營辦中心託管服務名額共954個,即每區最低服務名額53個。使用服務人數也由2017/18年度的11423人每年遞減至2019/20的8308人。筆者在社區基層前線工作多時,認為社區保姆計劃存在一定漏洞,令到政府貼地的施政措施未能好好實踐。
無論是餵養撫育或是看管兒童,都是一門專業的學問,而且兒童年紀尚小,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也未有足夠危機意識。故此社區保姆責任重大,理應需要接受專業及系統性的培訓。但現時社署的思維是將社區保姆定性為義工性質,只須經過承辦團體的訓練就能成為社區保姆,導致保姆質素參差,專業性備受質疑。現時社區保姆工作每小時可以領到18至25元的獎勵金,水平遠低於最低薪資,當然從回報上而言的確不能對一眾社區保姆要求太多,但在服務使用者的角度則未能對社區保姆計劃投下信心一票。
同時該計劃未有良好的監管機制,社署也沒有備份歷年來受訓的人數、保姆平均服務時數、服務使用者問卷調查等等的資料數據,難以評估計劃成效。服務使用者難以持續信任託兒環境的安全或衛生情況,甚至有服務使用者直言整個計劃非常講運氣,若小孩有幸能夠遇上一個有愛心又有責任感的姨姨當然是天大的福事,反之也不知如何是好。但最諷刺的是,如果小孩未懂說話,家長也難以得知她的社區保姆是好或不好,唯有盲目地信任而已。而一個政府推行已逾十年的計劃,服務使用者覺得最關鍵的卻是「運氣」和「盲信」,反映着此項計劃有檢討和改善的必要。
筆者認為社署應該做好表率,帶頭整頓整個社區保姆計劃以至全港整個託管託兒行業,往專業化發展,重視託兒保姆的資歷、設計系統性的培訓及考核機制、提供在職再培訓增值、設立登記和註冊制度。社署在提高保姆水平和要求的同時也理應大幅提高社區保姆的獎勵金,直接以經濟誘因吸引更多婦女加入計劃。今時今日的香港,無論是陪月員或家務助理都是專業的技術工作者,社署也不應再將社區保姆定性為義工性質,而理應將她們視為專業人士予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