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華
香港國際音樂節主任及多個地區文藝團體義務顧問
特首李家超2日公布了「完善地區治理的建議方案」,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未來區議會將改為按委任、間接選舉及地區直選「442」比例產生數百個議席。有關改革貫徹了維護國家安全、「愛國者治港」及行政主導三大原則,而區議會產生方式多元且合理,無疑是本港民主優化進步的體現。
或許有人會擔憂,由於地區直選議席只佔約兩成,區議會民主成分將減少。在筆者看來,這種擔憂是對民主認知不全面所致。實際上,民主從來都不應簡單等同於選舉,亦不能以直選議席多寡來衡量區議會的認受性和代表性。多年來,筆者曾參與許多大小選舉的助選工作,深深感受到「直接選舉」一旦遭到民粹威脅和騎劫所帶來的流弊。比如過往亂港分子在競選中無所不用其極地攻擊抹黑對手,只為煽動選民投「情緒票」,自己的政綱則流於口號化。到了2019年,「攬炒派」更藉修例風波在區選中大面積上位,其後卻仍罔顧民生,把區議會變成「港獨」「黑暴」的平台。
再看今次改革,可謂撥亂反正、恰逢其時。首先,恢復委任制後,由特首親自把關並委任部分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進入議會,他們具專業性和地區工作經驗,可望為市民提供更貼地的服務。另外,間選議席在分區委員會等地區團體內互選產生,自然是由熟悉地區脈搏的人士擔綱,能更直接向政府反映市民所急所盼。加上保留了一定比例的直選議席、引入履職監察制度令區議員的言行和工作受到更多監督,不難預見,新一屆區議會將凝聚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人士,合力推動地區治理體系的改善,促進地區管治效能的提升。
總覽是次改革,區議會的產生方式與區議會去政治化、根除「亂」源的方向是一致的,符合非政權性諮詢和服務組織的定位。須知,香港和世界上各類諮詢服務組織絕大多數都不是由選舉產生,選舉並非其產生方式的「唯一選項」。衡量區議會產生辦法好壞的標準應該是其履職表現能否獲得當區居民的認可,是否有利於良好的地區治理。區議會重塑後,議員組成方式多元化,豐富了協商、諮詢、對話等多種民主形式,提升了民主品質。從這個角度講,今次改革亦是打破了「唯直選論」的迷思,為香港特色民主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有效的實踐,值得各界予以大力支持。筆者也相信,新的區議會能夠選賢任能,與特區政府等各方面攜手並進,共同唱響香港良政善治、由治及興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