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3月下旬起,中國新一屆政府把外交活動的重點之一,明顯地置於歐洲。首先是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中俄兩國確定深化高水平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3月底至4月中旬,西班牙首相、法國總統、歐盟委員會主席或單獨或聯袂訪華。4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引起全球高度關注。踏入5月,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出席英王加冕儀式、會晤英國領導人,並訪問葡萄牙、荷蘭。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出訪德國、法國、挪威。從5月15日起,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赴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訪問。
中國積極開展對歐外交
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為何重視對歐外交?筆者理解,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俄烏衝突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節點。二是中美較量到了歐盟面臨抉擇而中國必須盡力做歐盟工作的關頭。
俄烏衝突持續了一年多,瀕臨俄羅斯與北約亦即美國直接交戰、人類將遭受核大戰毀滅的邊緣。在關乎人類命運和前途的關鍵時刻,中國毅然決然站出來,力阻戰爭升級。4月26日,習主席對澤連斯基總統說:「核戰爭沒有贏家。對待核問題,有關各方都應該保持冷靜克制,真正從自身和全人類的前途命運着眼,共同管控好危機。」俄烏衝突止戰難,談和更難。但是,在中方斡旋下,有望不惡化為核大戰。
拜登入主白宮後,把加強與盟國和友邦合作,協調對華立場,作為其全面打壓遏制中國的基本方針之一。中國除了鞏固和加強與周邊國家和中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全球南方」國家合作外,努力分化西方陣營,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國家與美國拉開距離。因此,中方高度重視馬克龍總統訪華,堅定支持法國謀求歐盟或歐洲戰略自主;中方積極展開與歐盟及其重要成員國互訪活動。
歐盟內部對華政策呈明顯分歧
當然,中方理解中歐關係複雜多變。
複雜多變在於,第一,歐盟內部對華方針呈現明顯分歧。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傾向於對美爭取歐盟戰略自主,偏重於對華友好,最新表現是馬克龍於4月訪華,與中方發表聯合聲明,重申中法、中歐是戰略合作夥伴,米歇爾予以和應。但是,德國總理朔爾茨於5月9日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說時重申歐盟對華「三點」論——「合作夥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朔爾茨稱,他同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關於歐盟與中國「去風險」的觀點。第二,歐盟若干多黨聯合執政的成員國對華政策呈現分歧。最近的例子是,德國自由民主黨主席、朔爾茨內閣的財政部長林德納原已定訪問北京,但其黨友、朔爾茨內閣的教育及研究部長施塔克—瓦青格竄訪台灣,使中方不得不令林德納無法成行。第三,歐盟成員國出現政黨輪替執政後,對華態度會發生變化。最近的事例是,意大利現任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屬極右政黨意大利兄弟黨,決定放棄其前任於2019年3月同中方簽署的兩國政府間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梅洛尼已於5月4日告知訪問意大利的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
上述三方面因素,造成中歐關係不穩定。但是,中方依然擁有兩大抓手:安全和經濟。
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戰場。歐洲現在的領導人缺乏戰爭經驗,但是,對現代核武器的威力是明白的。2022年11月上旬,朔爾茨不顧德國內外強烈反對,對北京進行旋風式訪問,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得到中方阻止核大戰承諾。朔爾茨返回德國,公開表示僅此一個成果便足以證明他訪華是值得的。
無論馬克龍還是朔爾茨等歐洲的領袖人物,公開表示中方有能力促使俄羅斯撤離烏克蘭,這是圈套,中方不會中招。中方雖然一直盡力推動歐洲和平,但問題能否解決,關鍵還是取決於各方包括歐盟和北約。
中歐關係的第二個抓手是經濟。中國是歐盟和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歐盟和德國政府追求「去風險」、降低「對華依賴」,但是,不少歐洲企業增加在中國的投資。中歐經濟合作是雙邊關係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