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还在用小人的手法在商场里面折腾,即使你学历再高,也不是儒商。真正的儒商是有终极关怀的,他们不会太在乎自己的经济收益,而是会去关爱别人,因为真正的儒商讲究的是德。
【编者按】佛教告诉人们,生老病死都是苦,而苦的原因就在于欲望太高,期望太大。4月9日下午,余秋雨作客腾讯书院,谈佛教与儒家思想。余秋雨认为,佛教之所以在文化饱和的中国仍得以广泛传播,原因在于其对人生课题的解决能力。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最终也是在艺术和宗教中找到了精神的安顿之所。佛教与儒家思想对于当今国人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包括目前热议的做“儒商”,其精髓就是做“君子”。此文为访谈的第二篇小稿,内容如下:
佛教在中国为什么能够生根?
余秋雨(著名文化史学者、作家):我在北大讲课的时候曾经提过一个问题:佛教思想是在汉代前后传进中国的,而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先秦哲学,有了诸子百家。一种宗教或一种思维从文化饱和的地方传到文化沙漠是很容易的,但要传到文化超饱和的地方就很难了。中国当时的文化处于超饱和状态,已经有诸子百家争鸣,整体已经非常地繁荣了。这个时候外来的思维要进来,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结果是,佛教思想不仅传进来了,而且生根发芽了,是什么原因?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佛教在中国为什么能够生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诸子百家虽然关心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解决社会问题、解决形而上的问题,但是唯独没有一家真真正正地解决了人生课题。
比如最为我们所关注的儒家,主要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治理社会、治理国家。而这样一来,个人的人生问题就被放到一个大环境里面去了。我们为事业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这种思想固然很辉煌,但对于个人的修行而言,其与外部的关系并不大。这个时候佛教进入了中国,告诉人们,生老病死都是苦,要寻找苦的原因。可以说上到皇帝下到乞丐都要思考:既然生老病死都是苦,那么苦的原因在哪里?佛教告诉你,苦的原因在于欲望太高,期望太大。要摆脱苦,唯一的方法是要摆脱你的欲望以及过多的期望。首先要把世上很多不重要的东西看破、看空,包括对于“我”这个称呼也要看空。看空以后你就没有什么欲望了,没有欲望的时候你就不会有苦,不仅你自己没有了苦,别人也不会因你而苦,你也等于是救赎了他人。这样的思想对于一个太追求赢、太回避输、太喜欢竞争的社会来说,正是一剂良药,所以佛教在中国很快被普及。
艺术和宗教是精神的安顿之所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明代以后,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偏向权势,而这与佛教的思维恰恰相悖。真正的宗教思维会劝诫人们,对现实中的诸多追求应该适度放弃,应被一种更高的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主宰,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这种精神主宰好像很难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但是非常重要。比如爱因斯坦,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但是爱因斯坦说,虽然自己阐释了很多有关世界的事情,但世界为什么这个样他就说不清了,于是最后只能面对宗教精神,面对艺术。人家问他:“爱因斯坦先生,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人们原以为,死亡对于这位物理学家来说,意味着他不能再继续研究相对论了。而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死亡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再也不能听莫扎特的音乐了。莫扎特的音乐是宗教音乐,爱因斯坦在艺术和宗教中安顿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大科学家的灵魂。他对于世界了解得太多,而最后灵魂仍需要安顿。
佛教对于当代人的意义也是如此。佛教帮了我的大忙,一想到佛教的精神,我的心就能得到安顿。现代人赚了很多钱,之后就开始迷茫:我的衣食已经无忧了,那么我还赚钱干什么呢?如果能有一些宗教精神,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那么人的灵魂会得到更好的安顿。所以佛教对于当代人而言不仅是单纯的佛教,而是提供了宗教文化对于精神的安顿力量,这一点特别重要。
做儒商最重要的是做君子,而非小人
由于孔子参加社会和政治的程度太高,导致儒家学说往往被误读。其实在孔子的哲学中也有可以安顿精神的部分,就是君子之道。当代企业家提倡做“儒商”,那么何谓“儒商”?“儒”指的是有文化,古代讲儒商,就是指这个商人能够写诗读书,是有一些文化背景。其实当代很多成功商人的文化程度都很高,很多人是大学毕业,还有些拿到了研究生学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文化商人。
但如果按照真正的儒家意义进行探讨,“儒商”其实是要求商人做君子。儒家的千言万语,最后总结出的嘱咐只有一句话:请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里所指的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儒商,而是精神意义上的儒商。如果你还在用小人的手法在商场里面折腾,即使你学历再高,也不是儒商。真正的儒商是有终极关怀的,他们不会太在乎自己的经济收益,而是会去关爱别人,因为真正的儒商讲究的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