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從術數到中醫 范英志的中醫學習法

2014-05-19
来源:香港商报 林濤

  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身心養護與康健,醉心於中醫藥知識的學習,但修習多年仍沒有摸到門路,遇到問題束手無策。對此,中醫藥文化傳播者范英志指出,這不是學得不夠多,而是沒有形成體系,知識點只是原材料,缺乏框架和體系,材料做不成大餐。他在深圳圖書館所做中醫學習新「範式」講座中具體分享了學習中醫的路徑,應該在怎樣的系統框架下學習、理解及應用相關知識,如何將術數與中醫打通融合,引起大家興趣與積極討論。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一塊石墨和一顆價值連城的鑽石,差別在於碳元素的排列。一堆散沙和一座寶塔,能否聚沙成塔的關鍵在於框架與排列。在信息時代,缺的不是信息、知識,而是有效的串聯、組合,讓碎片化的知識形成體系,知識才能從口頭上升到理解進而應用。

  范英志畢業於遼寧中醫藥大學,在國內執業多年后到英國行醫十年,傳播中華文化,2012年歸國。他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有深入研究,對傳統術數:風水、八字、紫微斗數亦有系統研究。把術數與中醫打通,幫助學習者構建清晰的學習框架是他之所長。學習中醫最需要學什麼?如何去學習?他指出,唐代藥王孫思邈早給后人指出了一條中醫學習的路徑或者體系。

  1.習醫者必讀大醫習業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大醫習業》,為習醫者所必讀。他寫到: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范英志給出一張學習路徑圖:以術數、運氣為引,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為據搭建中醫的知識框架、體系,從基礎理論到全息診斷,進而到湯方、針灸層面的治療與健康管理,層層遞進,框架清晰、結構合理。醫易同源。易即周易,包含了象數和義理兩方面,一個客觀一個偏於主觀,兩者是中醫的根本。他說,河圖洛書是陰陽五行術數文化之源,河圖洛書之理是理解中醫的底層代碼,河圖洛書與人體有極大的對應關系,可以說我們人體就是河圖洛書。比如男八女七的生理周期規律,比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對應,比如怒喜思悲恐等七情六欲的對應,都能在河圖洛書中找到答案。而天干地支體系不僅是一套紀年體系,它與五行、八字、中醫相融合,影響深遠。所謂天人相應,中國人非常講究天地時空對人身心的影響,學習河圖洛書、干支理論,可幫助我們掌握人之身心與天地時空的對應關系,尋求人與天地的和諧。

  2.握住天地人的大框架

  學習領悟中醫,把握住天道、地道、人道的大框架,他稱這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猶如進入中醫和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所謂天道,指面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重點以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為參考,包括內經七篇大論和傷寒雜病論,以中醫所說的外感六淫之邪為主要內容。所謂地道,指人的日常飲食起居,《黃帝內經狺素問》是最好的參考,《四氣調神》、《脾胃論》等篇有精彩敘述。所謂人道,就是人的七情六欲,這方面有內經理論、五行理論、五臟五情對應等理論根據,其實就是情緒與健康的關系。日常的養生也應該從天、地、人三方面入手,他說,判斷一個人是否身心健康其實非常簡單,不用考慮西醫的診斷指標,只要看他是否吃得香、睡得好,一個頭腦清涼、四肢溫暖、心情平和而快樂的人,必定身心健康充滿幸福感。

  3.實際應用亦需精進研習

  有了以上築基階段的學習后,可以進入應用階段的學習,范英志推薦的內容包括中醫治療方法及醫案辨析、自我健康管理等。這部分內容亦是一個龐雜的大森林,需要學習者精進研習并努力實踐。如《十問歌》,概括了中醫問診的最基本內容,幫助大家通過問診發現健康問題。在《傷寒論》課程中,最主要的是三陰三陽六病等核心症狀的學習,以及太陽桂枝湯、五苓散、陽明承氣湯、少陰四逆湯、補中益氣湯、小柴胡湯、溫膽湯、陽和湯、龍膽瀉肝湯、血腑逐瘀湯、六味地黃丸、烏梅丸等常用傷寒方的學習。《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是中醫五味用藥規律的總結,解析中醫的用藥理念,堪稱中醫方劑的最高級別指導,清晰明了,易於學習。同時,全息診斷、仲景針法學習、體質自我診治及常見病調治等內容,是進行自身及家人健康管理之必備。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