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在千万年的发展与传承中,留下了许多灿若星河的文明与辉煌。在贵州莽莽乌蒙山深处的威宁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一带,仅存的「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剧,「撮泰吉」为彝语音译,「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吉」意为玩,连起来为「变人戏」。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威宁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香港商报记者 黄庆松
古戏旨在除崇祈福
来到威宁县板底乡裸戛村院子时,艳阳高照,那成片的草地上,放牧着彝人们的梦想。这里只有60多户人家,清一色的彝族,也正是这60多户彝家的10多名汉子支撑着这流传了千年的最古老、最原始、最粗犷豪迈的彝人戏剧--「撮泰吉」。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其面具浸透了一种原始的积淀;前额突起,鼻子直长,以明显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记。没有眼珠和牙齿,只在相应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没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岁月,人与神、生与死都变得模糊。单纯、稚拙、懑憨、怪诞是「撮泰吉」面具的整体风格。闭上眼,那些头戴尖尖帽、脸戴古老面具、手拄木棍的舞者一路缓缓行来,那动作是挖地、放牧或者是虔诚地向神祈求庇护。号称千岁老人的若戛阿布、阿布摩、阿达姆、麻洪摩、哈布等人的嘴里发出低沉而富於穿透力的叫声……
「撮泰吉」是彝人语言的音译,「撮」表示人变成鬼神,是使动用法,表示一个过程;「泰」是庇护、保佑之意;「吉」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三个字连起来表示的意思很复杂,有人认为是「人类刚刚活动起来的时代」或者是「人类刚刚进化时的游戏」;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是「反映死去的彝人祖先由人变成鬼神后迁徙、垦荒种地的艰苦场面」,演这个戏的目的就在於「藉助祖先的威力或是灵光来庇佑子孙后代」,以此来驱除邪魔、疾病、瘟疫以及一切害人虫。所以,把「撮泰吉」理解为「请已经由人变成了鬼神的祖先来保佑子孙后代吉祥如意的古老仪式或活动」就很恰当了。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主要以未完成进化成人类的猿猴特徵来进行装扮。「撮泰吉」表演,一般由祭祀、正戏、喜庆和「扫寨」四部分组成。祭祀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扫火星」的民族活动中进行,旨在扫除人畜祸崇,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演示彝族先民生活
「撮泰吉」祭祀演员装束奇特,用白布把帽子缠成锥形,身上穿蓝色衣服,黑色大裤脚,脸戴木制面具,迈着罗圈腿似的步伐出场并贯穿於整个演出过程中,好像人类早期初学直立行走。出场的6个人物角色分别是:若戛阿布(即山神,传说是长生不老的白胡子老者);阿布摩(男性老者,1700岁,戴白胡子面具);阿达摩(女性老人,阿布摩的配偶,1500岁,背着孩子阿安,戴无须面具);麻洪摩(1200岁,戴黑胡须面具);哈布(100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由阿达摩背着,用布包裹成孩子模样)。此外,有两人扮演牛、两人扮演九角神兽,敲锣、钹伴奏二人,演出共12人。祭祀时,由若戛阿布带着撮泰们手持棍棒,踉踉跄跄从森林深处念着经文走来,绕演出场地几周,撮泰们用极为尖细似猿类吼叫的声音,跟着若戛阿布念着经文。接着在若戛阿布的带领下开始向天地、祖先、谷神祭拜。表示对天地的崇拜、对祖先的怀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祭祀完毕,正戏开始。「撮泰吉」只有一个剧目,它的内容主要反映彝族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戏中对先民们如何驯牛、耕地、撒种、翻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表演。劳动中间休息时,阿布摩叫其配偶阿达摩打火抽烟,阿达摩为摩擦生火做了许多滑稽可笑的动作,在其它撮泰休息抽烟时,戴兔唇面具的哈布挑逗正在喂奶的阿达摩,并做出从阿达摩背后抬腿与之性交的示意性动作。戴白胡须面具的阿布摩发现后,便追打哈布,接着与阿达摩交媾。阿达摩搂着小孩阿安喂奶,众撮泰与阿安亲热等场景,显然是当初原始人群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戏完后便是喜庆,在紧锣密钹声中,撮泰们挥舞着棍棒,做出各种可笑的动作争相骑牛和九角神兽,引得观众哄堂大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彝族独创原汁原味
「撮泰吉」演出的最后一个部分「扫火星」即扫寨子,是「撮泰吉」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於「撮泰吉」演出的高潮,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表演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到初六,按彝族太阳历算正是彝历新年,在这几天纯属於神圣的祭祀活动。后来也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即中国传统春节时间进行大型祭祀活动。
「扫火星」由若戛阿布带领撮泰们进村入户向村民祝愿吉利,祝愿五谷丰登、儿孙满堂。这种祝福是需要主人家付出点代价的,至少是几个鸡蛋。若遇吝啬的主人家不肯开门的话,撮泰们就破门而入,向主人家要得几个鸡蛋后,若戛阿布领着撮泰们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后念着祝福驱邪的经文,随后在主人家的茅屋四角,扯一把茅草,最后一起来到寨边路口,将几个鸡蛋埋在树脚,把其它鸡蛋用茅草作燃料烧熟后分而食之,并用极其尖细似猿类的声音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在土里的鸡蛋,第二年由村里的老人们挖出来预测吉凶。这属於彝族原始宗教的雏形,充分表现了彝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撮泰吉是威宁彝族沟奏支系特有的一种古老仪式和传统戏剧形式。『变人戏』内容反映人类从蒙昧状态逐渐进化,解放双手直立行走的神话故事。讲述本民族祖先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台词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演出中,除山神老人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则用抽气冲击声带发出类似猿猴叫声的答话。」威宁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村民罗晓云向记者介绍说。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在交通、文化都不发达的年代,他们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又能传承下去,最佳的办法是用歌、舞、戏的形式,既可以口传心记,又可以寓教於乐。「撮泰吉」这种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原汁原味彝族古戏,不论从它反映的内涵,还是其表演的形式,都是彝族的独创作品,没有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撮泰吉」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还是在戏剧、舞蹈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