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追远悲悯和睦 「七月半」里的港人港事

2014-08-11
来源:

   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香港18区的球场、公园内便轮番搭起色彩绚丽的竹棚、神坛,街头四处流动着锣鼓丝竹、诵经钟磬之声及焚烧香烛、纸钱的味道,那是人们在举行祭祀祖先及阴曹孤鬼的「盂兰胜会」。同一时间,香港的大小宫观、道堂亦会举办既敬神又祭幽的「中元法会」,宣扬孝道和悲悯情怀。然而,尽管举办时间相同、主旨相近,民间的盂兰节与道教的中元节却有明显不同,甚至,民间发起的胜会也会因举办区域及发起者身份不同而各异。本报记者走访粉岭、深井、西贡等社区及青松观、六合圣室,在丰赡的节庆仪式中见证一段港人移民史、社区发展史和宗教习俗的传承与演变。香港商报记者 杜洁菡 

  传统风俗承载「移民史」
 
  潮州民间俗称的「七月半」与佛教的盂兰节、道教的中元节,指向的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为十四日)举办的一系列祭祀先人、追远慎终的庆典。不过,香港的「七月半」并不单指「望日」这一天,而是指从农历七月初一至月底的一段时期。所以,当记者在7月28日(七月初二)去到粉岭安乐村的游乐场时,那里已搭起了神坛、经师棚、神功戏台、大士台及附荐棚,由当地的潮籍人士发起的第37届盂兰胜会正进行到第二天。
 
  已连续20余年参与筹办庆典的粉岭潮侨盂兰胜会监事长陈克华告诉记者,香港最早的盂兰胜会是由铜锣湾的「潮州公和堂」在1897年「引入」,因当年的潮人先辈大多只身来港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又缺乏家人照顾,死后无人祭祀,变成孤魂野鬼,在世的同乡为超度「好兄弟」及祈求自身平安,是以在俗称「鬼节」的农历七月发起筹办盂兰胜会,后各区效法举行,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不同社群均有参与的节俗,祭祀的对象也由「好兄弟」扩延至家中去世的先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安乐村游乐场的北侧已搭建起一座朝南的正坛,内奉三宝佛像,有经师在坛中以潮汕方言不停诵经;与正坛相对的,是大士台与祭祀先人亡灵的附荐棚,大士台内供一尊纸扎的青面獠牙大士像,用以震慑鬼魂。正坛的西侧是一座戏台,夜晚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让人神可共赏神功戏。而正坛的东侧,则是一座天地父母坛,供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及本地福神,里面摆满了各种奉神用的华丽供品;它的一旁是处理筹办事务及会客的理事台,各项流程的指令便是从这里传出,维持着整个会场忙而有序的运作。
 
  「潮人所办之盂兰胜会源自佛教『目莲救母』的传说,故而采用佛教仪式,主要有两大活动内容,一是祭祖,二是施孤普渡。上世纪70年代初是潮人举办盂兰胜会的高峰期,一个月内竟多达七八十场,以致佛社、潮剧戏班忙不暇接,最后只能由各区派出代表协商出一个先后顺序,大家轮流做。粉岭的胜会定於初一至初三连办3天,历经37年未再修改。」陈克华说。
 
  求同存异凝聚社区力量
 
  不过,记者在西贡鹿尾村看到的由海陆丰籍人士举办的盂兰胜会,却是另一种风格:这场盂兰胜会是在七月初六至初七两天举办,采用的是道教仪式,正坛内上奉三清像、下供三宝像,各项科仪主要由3名喃呒道士完成,但他们诵经时使用的也是潮汕地区的方言。与正坛相对而建的是大士台,此大士也不同於潮州人的蓝面、双腿站立、手持「南无阿弥陀佛」牌令大士像,而是一副红脸、一腿跃起的形象。此外,大士台旁还多了一个供奉城隍爷的神坛,旁边更设有一间纸扎的男女浴室,意在请亡灵到此沐浴更衣后再入场闻经听法。西贡惠州同乡会主席温育新告诉记者,鹿尾村的盂兰胜会本是由移民此地的潮州人和海陆丰人合办,但双方只在1954年至1958年合作4年后又分开举办,目前海陆丰人所采用的这套仪轨乃是传承自他们的故乡。
 
  有趣的是,到了荃湾的深井新村,盂兰胜会又有了新的「移民」印记。记者在该村村口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大王爷」坛,担任深井村甲午年盂兰胜会总理的姚志荣介绍说,此村居民本以客家人为主,「大王爷」就是当地客家人由故乡请来的神明,后来,迁住此地的潮汕人也渐渐把「大王爷」当成了「自己人」加以供奉。七月十八、十九举办深井潮侨盂兰胜会时,虽不会将大王爷请入正坛,但也为之供奉神袍、祭品及香火,算是「列席」参会。
 
  中元法会:共弘大道化人心
 
  坊间的盂兰胜会,与道教的「中元节」主旨相似,但在道教宫观内举办的宗教活动与坊间所见之「盂兰胜会」却有极大不同。
 
  首先是日期的确定方式不同。本报记者走访屯门的青松观和西区的六合圣室发现,香港道教的「中元法会」并不一定是在七月望日的地官诞启建,而是在七月到来之前便以扶乩的方式择期,如青松观今年扶乩定下的日期是七月初五至初八举办法会。
 
  其次是祭祀的对象不同。两间道观的主荐台祭祀超度的对象,都是保卫祖国阵亡的三军将士、本港历年风火水险机船车祸枉亡者、本门传宗演派道长等;附荐台则是让市民供奉先人灵位,每日有经生为其诵经超度。初六日,青松观的道长们还专程租船环港海大放水幽,水陆齐超。六合圣室也在中元法会结束后,另於西区海边进行水幽法事。
 
  在观看青松观初八日上午举办的「太乙朝科」仪式时,叶长青道长提示说,青松观在法会期间每日都设「三忏两朝」的科仪。所谓「三忏」是指每日三次礼拜天尊,以求忏悔灭罪;两朝是指早朝与午朝,是一种酬谢神明保佑、祈福禳灾的仪式。此外,青松观的科仪还有一个独有特色,那就是1942年由吕祖乩示开坛后求雨大验并传承至今的「八卦瑶坛」,由8位经生站在不同方位,诵经修忏及祈祷法事。记者留意到,不论青松观还是六合圣室的经生,均是以粤语诵经;进行科仪时,他们会穿着红袍以朝天尊,穿黄袍以朝诸灵。
 
  不过,道观中的中元法会也难免会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在青松观入门一侧就有一尊「大士王」坐像,专司亡灵的分衣施食之事。叶长青道长说,道教中鬼王的化身应是太乙救苦天尊,但多年来作为佛教观音大士化身的「大士王」形象已深入民心,道观亦只能从俗,由此可看出道教、佛教交融的印记。
 
  与在屯门自成一园的青松观相比,六合圣室感受到的时代之变或许更为明显。丁泽尧道长告诉记者,道堂坐落在老社区中,随着一些街坊陆续搬离及老一代人去世,来道堂举办的中元法会超度先人亡灵的人数不断减少,已从1970年代高峰期的2000多人降至今年的1000余人。而且,道堂开在楼宇内,现今已不能像从前一样通宵诵经超度亡灵,因周边住户会打电话投诉,各项科仪只能在晚上8时前后便停止。
 
  道长们并不讳言一年一度的中元法会是道观的重大经济来源,但参与法事的道长、经生均不获分文,所有费用都将用於慈善事业。丁道长表示:「一年一度的中元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后人拜祭或附荐先人的行为,体现的是『孝』的传统美德,这些仪式同时也在提醒生者,要尊道贵德才能受后人敬仰。普渡先烈英灵或全社会的不幸者,也有利於形成更为普遍的社会慈善氛围与风尚,致民德归厚矣。」
 
  留住集体回忆传扬慈善精神
 
  为免传统盂兰胜会的仪轨因老一代人离去而佚失,香港潮属社团盂兰胜会保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胡炎松受西贡区潮侨街坊盂兰胜会组织者的委托,特将一套「原汁原味」的仪式、场地布局及规则记录下来,编撰成一本详尽的「指南」。
 
  他告诉记者,传统的盂兰胜会通常持续3天:第一天进行的仪式包括开孤门、请神、发关、启请、开光安炉位、附荐先友及祖先、走供等,涵盖让亡灵到阳间参加盂兰胜会、恭请诸位神明至会场见证三天功德法事的内容;第二天进行的仪式包括附荐先友及祖先、午供、斋菜宴、福品竞投、礼普门祈福、树幡科仪等,主要是透过诵经进香及拜祭仪式,请亡灵闻经听法及享用盛宴;最后一天的仪式最多,场面也最为隆重,包括向佛祖献上花、香、灯等十宝,午供、酬神祭好兄弟、放焰口、送大士爷、派平安米、谢佛散旗、关孤门、送神等十多项仪式。
 
  可是,由於社会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化,盂兰胜会已很难照足传统去做。例如,传统场地布局很讲究阴阳,戏棚须正对神坛以奉神明,经师棚正对大士台、孤魂台等,但由於现时各区的盂兰胜会多在游乐场、球场内举办,只能因地制宜;又如,市民对烧街衣的投诉、港府禁止活禽交易的条例,也会令部分仪式受到影响。此外,每年所能募集到的资金和可调配人手同样可致胜会规模生变。胡炎松告诉记者,1998年至2003年是西贡鹿边村筹办盂兰胜会最困难的时期,适逢金融风暴和沙士疫症,筹集资金不多,有一年,纸扎供应商因发现未能即时收取货款而将神袍纸扎带走,令会场人士大感无奈。粉岭潮州会馆主席郭大鹏也说,1980年代香港经济不景气,胜会筹办者需上门劝捐,若有经费缺口还得主动分摊,好在近年形势大为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潮人也在主动求变,以在新时期传承传统。西贡区潮侨街坊盂兰胜会从2008年起便由年富力强的「潮二代」们出任总理、理事等职,同时亦设立妇女组及邀请非潮籍人士参与筹办工作。他们还对福品做了「改革」,新增金器、手机、小家电等产品,以吸引更多人参与竞投,那也是每年盂兰胜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在理念上,香港的盂兰胜会创造性地把关注点从无主孤魂扩展到关注众生、扶老济贫、倡导行善等方面。采访过程中,记者就曾见到深井村的几位长者一再对前来社区了解历史、民俗的小朋友们说,盂兰胜会不是教人迷信,祭祀祖先是教人要孝敬父母善待亲人,祭祀无助孤魂是基於人间之爱心与同情心,教人须积德行善。
 
  无论如何,昔日由侨港潮人发起的盂兰胜会已逐渐发展成为本地社会、不同社群都能参与的一大盛事。自小住在西贡的胡炎松说,一些老街坊早已举家搬往市区,但每到盂兰节又会扶老携幼回来参与活动,使得一年一度的盂兰胜会成了超越社群、区域,承载集体回忆和温情的文化载体。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