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抗戰細節 退一步是家園

2014-10-20
来源:香港商报

东北抗日联军雕塑

  對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過去大眾熟知多是一部龐大的敘事史,宏觀的展現。但是抗日戰爭不僅是國家的抗戰,也是一場全民的抗戰。當外寇來襲,有無數的民眾奮起抵抗,爭取自己的獨立和自由,其中點點滴滴最微小的細節同樣是國人不可以放弃的珍寶。薩蘇就是一個致力於從細節入手研究、追憶抗戰史的學者、作家。他說,抗戰的細節,就是關於人的故事。有了這些細節,我們才會感覺到,與當年的英雄息息相關,同呼吸共命運,他們的恥辱就是我們的恥辱,他們的榮光就是我們的榮光。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今年是抗戰勝利69周年,薩蘇又有新書出版,并頻頻被邀做講座。他的講座以《退一步是家園--抗日戰爭中的細節》為題,講述各類不同經歷的抗日英雄的個人故事,「退后一步是家園,前輩們守護自己的國家,他甚至不是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他就是為了身后我的家,我的妻子和孩子。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抗戰的細節。」

  老兵張思問

  薩蘇的第一個抗戰細節,是關於剛剛去世的老兵張思問。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一生是一個大篇幅的巨作。在日本的檔案里,他是河北省新和縣張世文。

  張思問出現在日本的檔案里因為他策劃、參與了一場起義。他原是八路軍一個連長,1940年在作戰中負傷被俘,被日軍拉到東北做勞工,這種戰俘組成的勞工專門修建軍事工事,工事建成后他們會被全部槍殺,遍布東北的萬人坑,填埋的多是他們的戰友。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蘇聯國境線就在不遠的河那邊,冲過去有生命的希望。手無寸鐵,沒有武器,一對一怎麼制服日本人?他們的辦法是所有人一起冲進日軍憲兵隊屋里,擠滿所有的空間,日兵被擠到牆上動彈不得,被一一貼身干掉,包括憲兵司令。最后,100多個人一起冲出了戰俘營,直奔國境線,帶著搶來的50枝槍。一路上,他們和追擊的日軍對射,除了跑錯方向的13個人,其餘的全部脫險,并加入了在蘇聯境內的抗日聯軍88旅,受訓后多次作為特種兵重返中國抗日戰場。

  薩蘇說,張思問的故事講到此是一個傳奇,他后半生的經歷更多的是一種感動。在一次入境作戰時,張思問與部隊失去聯繫,歷經艱辛爬回營地被嚴重凍傷,切掉兩個腳后跟。養傷時,抗戰勝利了,蘇聯人問他:留下來作為傷殘人安排,還是回家?他答:要回家。帶著蘇軍發放的一筆撫恤金回家了。一路上苦難重重,開始是坐火車,火車不通了想辦法搭馬車,馬車又不能走了,下來自己拄著枴杖,一步一步走。腿疼難耐便買酒喝,喝得爛醉感覺不到疼了,繼續走。一年后回到家鄉河北威縣,撫恤金已一分不剩。他的餘生過得小心謹慎,從不敢對外人講這段歷史:當過戰俘,在日軍集中營修建工事,又去過蘇聯,怎麼說得清?娶了一個殘障女人為妻,兒子也有點智障,一直到死都默默無聞。

  東北抗聯88旅

  張思問加入的東北抗聯88旅,是一支被隔離在邊境線外的中國部隊,全盛時期曾有5萬多人。可是,在1941年,這支部隊的兩任總司令先后戰死沙場,被迫撤到蘇聯境內時,僅僅剩下1500人,改編為一支特種部隊,專門從事破壞、偵查、潜伏等工作,宣示著東北人還在抵抗。1945年7月,在抗戰勝利前夕,他們比蘇軍提前一個月殺向國境線,打回祖國,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

  薩蘇曾帶領一支攝制組,在西伯利亞的維亞斯特,找到了他們的營地,還原那張圖片當年的拍攝場景:那是西伯利亞最美的季節,繁花似錦,大家吃完了飯,從食堂走到外面的小院子里,有人說:一起照個相吧。於是這些年輕人,一排站著、一排半蹲著、一排坐下來。中午的太陽照到他們的臉上,那麼溫暖。這時是1945年7月,是戰士們出發前的合影,馬上就要打回祖國,那必定是一場凱旋,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來,但沒有一個人表現出激動或者膽怯,好像是到隔壁家吃頓飯一樣,「他們臉上的表情,叫做視死如歸,這就是中國人。」

  實際上,他們離開維亞斯特營地后,絕大部分人再也沒能重返故地,一半以上的戰士在一個月后犧牲在中國的疆土上。

  1對32的悲壯空戰

  一個中國人殺掉十個日本兵,不是抗日神劇的編撰,而是一位日本女作家記錄在《南京戰》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南京大屠殺開始后的第一個晚上,同住一個房間的10個日軍小隊長全都被殺,經排查日軍斷定:是一個中國人干的!用一把刀。這個中國人到底是誰?日軍最后沒有找到。次日,發瘋的日軍從附近隨便抓了100個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對付10個中國人,把他們當眾槍殺,不問青紅皂白,「亡國奴就是這個滋味」。

  薩蘇的團隊又在日方資料中找到一段視頻,那是一個令中國人驕傲又悲傷的畫面:1940年,日軍派出32架重型轟炸機轟炸成都。他們得到情報,中國軍隊沒有飛機,為了炫耀勝利,每架轟炸機上還帶著兩個攝影師。在中國的天空中,敬業的日本記者拍下了一個個難忘鏡頭,一架小小的中國飛機直接冲到日軍的飛機隊形中對陣的場景,可是轟炸機太大了,小飛機打不過它們,一掠而過后便折轉頭撞過來,是「撞」!短暫的鏡頭中,中國空軍飛行員的決絕表露無遺,1對32,就是這樣的打法。后來查證到,這位勇敢的中國軍人是國民黨空軍第九大隊大隊長李向陽。他當時任航校的教官,他說:我的學生都戰死了,該我這個老師上去了。他駕駛一架破舊的教練機應戰日軍。

  八路軍女戰士

  1942年,日軍襲擊了八路軍總部。當年的新華社記者穆青在轉移途中給一位女戰士照了一張相片,她是魯迅文藝學院的學員,有兩個哥哥在抗戰中犧牲了。她和其他戰士在撤退時遭遇了日軍的包圍,沒能全部突圍出去,最后幸存的人退到一個山頂,指揮員命令:有槍的留下,沒槍的跳崖!半個山坡山谷都是雜碎的槍支和戰士們的遺體……那是一次失敗的戰役,也是真實的抗戰,抗戰并非是一個打得順利、大家贏得功勋的過程,而是無數人犧牲生命保國衛家。跳崖的人中,有一對夫妻。妻子黃君有槍,打完最后一顆子彈才跳下山崖,這位復旦大學的學生、當時的新華社工作人員,就那樣結束了30歲的生命。她的夫君隨后跳下,被松樹擋了一下,撿了一條命。半夜醒來,他爬著找到了妻子的遺體。痛失愛妻的他給岳父寫了一封信,這是一篇中國傳統文人寫出來的雅文,帶著深刻的悲傷:「夜半時醒來,帶傷勉力行,找到君,但她身上已經沒有了體溫,衣著整齊。」他的文字如此隱諱、平靜,是在告訴岳父,她死了,死得很平靜,最后沒有受辱。隨后他又寫到:「月亮升起來,槍聲又起,日軍開始搜山了。我當時不知道要走,也不知道餓,我只是坐在君的身邊,拉著她的手渾渾噩噩。突然覺得她的手也在握我的手,越握越緊,漸至堅不可分……我得如此之妻,岳有如此之女,死是無尚榮光也。」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