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古巴越來越富,貧民越過越糟

2015-03-03
来源:觀察者網

  那條霍納斯·艾切瓦利亞常去捕魚的河,靜靜地穿過哈瓦那的某個社區。隨著古巴加速推進私有經濟的發展,高級餐廳、水療中心和精品店如雨後春筍般地在這裏湧現。

  在這裏,破落的宅邸和豪華的公寓都在無聲地浮誇著昔日的輝煌和今天的財富。一種被當地人稱作“帕拉達”的私營餐廳提供烤豬裏脊、菲力牛排和橙汁鴨胸等高檔菜色,座上賓客除了返鄉探親的美籍古巴裔遊客外,還有越來越多手有閑錢的本土創業者。

  那種大餐是艾切瓦利亞先生無法奢望的。在他家的廚櫃裏,只躺著幾枚雞蛋、幾條香蕉和幾張卷餅。

  他住在阿爾門達雷斯河支流上一個叫做El Fanguito的貧民區。這裏是被社會遺忘的邊緣地帶,這裏的人們大多沒有能從國外彙款來的親戚,領到手的定額口糧幾乎撐不過一個月。每逢河水泛濫時,洪水便會透過簡陋的四壁,倒灌進他們用瓦楞錫皮、破木料和混凝土碎塊搭成的“家”。

  這裏的人們沒有錢上“帕拉達”打牙祭,更沒有足夠的資金開一家那樣的餐廳。

  每日靠捕魚維持生計的艾切瓦利亞先生說: “我從沒去過那樣的餐廳,恐怕我連那裏的一杯水都買不起。”

  隨著古巴逐漸向私有企業敞開大門,富人與窮人、白人和黑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懸殊,而這種差距正是當年革命力圖消除的。

  隨著美古關系的曆史性解凍,美國將提高古巴裔美國人向祖國同胞彙款的上限——從每年2000美元上調至8000美元。在此背景下,古巴國內的貧富鴻溝預計將變得更寬。

  據估計,每年從美國彙往古巴的資金在10億至30億之間,它已經成為當地新興小型企業的重要資本來源。近年來,來自外部的現金注入對推動古巴經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亞於旅遊業以及礦產、藥品、食糖等出口行業。

  奧巴馬政府堅稱,提高彙款上限、允許更多美國人訪問古巴、以及一系列為美古邦交正常化而采取的措施,將有利於“支持古巴人民”。

  然而,並非所有古巴人都能獲得同等的支持。古巴經濟學家指出,白人居民收到彙款的幾率是黑人居民的2.5倍,他們利用這些資金進行商業活動,開設了一大批深受遊客青睞的餐廳和提供住宿加早餐的簡易旅館。像El Fanguito這樣的貧民區則被掃進了被遺忘的角落。

  “來自國外的彙款催生了新的不平等,尤其是不同種族之間的不平等,” 哈佛大學非裔-拉丁裔美國人研究所主任亞曆杭德羅·德拉富恩特說,“現在,彙款被用於資助或開設私人公司,而不像過去那樣只被用於消費。”

  古巴政府宣稱,朝私有經濟轉型是該國的經濟戰略支柱,不但能給疲軟的經濟注入活力,還將為扶貧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在哈瓦那一條繁忙的街道旁豎立著一塊廣告牌,上面寫著:“古巴的變化是為了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

  但這些變化卻讓許多貧窮的古巴人感到沮喪。在他們看來,原本的福利國家正江河日下,有國外資金來源的人們則在新經濟裏占盡了便宜。

  在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研究古巴經濟的泰德·韓肯教授表示:“過去二十年,隨著資本主義程度越來越高,古巴正變得越來越不平等。整個拉丁美洲遍地都是貧民區。過去,古巴試圖通過革命來解決不平等問題,並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隨著古巴越來越倒向資本主義,國民產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占到了便宜,另一部分人則處於不利的位置。”

  Starbien是哈瓦那最受歡迎的餐廳之一,老板何塞·勞爾·科洛梅說,自己的餐廳裏本地食客多於外國遊客和僑居古巴的外國人,但他並不以為怪。

  “本地食客中,有的是成功的藝術家,有的是幸運的創業者,”科洛梅說, “當然,遊客還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我們接待的古巴人越來越多,他們可能應該被稱為中產階級吧。”

  許多生活在貧民區的古巴人感覺自己被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拋棄,反而成了外國人。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古巴經濟一天天興旺起來,卻無法參與其中。

  過去,革命改善了非裔古巴人的教育和醫療條件,然而今天,在新生企業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古巴白人,對深膚色古巴人來說,經濟困難時期仍未結束。窮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將它謹慎地提了出來。

  瑪麗琳·拉米雷斯在哈瓦那市維達度景區酒店工作。上班路上經過一排新開的餐廳時,她說:“看看這些新地方,裏面可沒有像我這樣的人。”

  在她那間每逢暴雨便會被淹的小客廳裏,我問她是否有親戚從國外寄錢回來補貼家用。她露出自嘲的苦笑,揮手掃過那局促的空間,說道:“要是有那樣的親戚,你覺得我還會住在這裏嗎?”

  對古巴來說,上世紀90年代是所謂的“特殊時期”。蘇聯的解體使古巴陷入了經濟危機,成千上萬流民未經政府許可便絕望地逃離農村,湧入哈瓦那,希望在這裏找到個營生。

  還有更多人雖然生在自己的國家裏,卻活得像難民,他們住在El Fanguito那樣的貧民區,甚至領不到政府提供的糧票,因為更新住址也需要預先取得批准。

  德拉富恩特指出:“貧困的侵蝕一直存在,但即使在福利國家的鼎盛年代,古巴也沒能根除這種貧民區,現在更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

  很多居民慨歎,政府雖仍舊提供免費的教育和醫療服務,但質量都不如過去——從前教師素質更高,看病也不用排長隊。貧民區的部分居民告訴我們,個別收到海外彙款的鄰居用這筆錢來為孩子請家教,希望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

  一名居民提到,政府讓沒有冰箱的家庭以優惠的價格——折合300美元——添購了冰箱。但政府發的工資每月攏共才20美元,要好多年才能還清冰箱的月供,“恐怕冰箱都報廢了,錢還沒有還完”。

  古巴有兩套貨幣系統,一種是與美元等價綁定的“可兌換比索”,專用於旅遊和外貿行業;另一種則是在大多數當地人間流通的古巴比索,價值只相當於前者的1/25。這種政策使多數古巴人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許多從國外進口的消費品和高檔商品只能以可兌換比索購買,在大眾眼中屬於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興建住房的政府工程雖已上馬,但計劃跟不上民眾的需求。即使在洪水威脅面前,許多居民也拒絕離開自己的住所,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破巢會被流民強占去,或者政府部門會禁止他們回到貧民窟。在這些被遺忘的角落,棚屋頂和外牆上布滿了潦草拉就的電線,沒人知道下一場火災會在什么時候爆發。

  (觀察者網楊晗軼譯自《紐約時報》,作者:蘭德爾·阿奇博爾德,原標題:Inequality Becomes More Visible in Cuba as the Economy Shifts。)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