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美國人以創業為傲,但慣於活在大企業陰影下的香港人,卻視創業為高風險、低回報的「投資」,令香港直至今天為止,創業風氣依然低迷。陳耀麟慨嘆,相比於內地人,香港人欠缺面對、承受及接納失敗的氛圍,減低了香港年輕人投身創業圈的意欲之餘,亦影響了創業風氣在香港落地生根。
陳耀麟說,香港並非沒有人才,不少人亦具有創業精神,而且「執生食腦快」,故香港人甚具條件投身創業圈;但偏偏在文化氛圍上卻不配合,令香港的創業風氣,始終無法盛行起來。
中國人守成風氣向來根深蒂固,但隨改革開放,神州大地湧現一批又一批的民營企業家,既造就大量內地企業家的成功故事,又令「創業可覓得出頭天」的道理,植入內地人的心。相反,香港的社會發展愈趨成熟,大企業漸漸操控香港經濟的命脈下,年輕人完成學業後獲大企業聘用,往往成為家長們畢生的心願。
懼怕失敗「一鋪清袋」
俗話有謂「樹大好遮陰」,投身大企業的大學畢業生可享受「薪高糧準」的待遇,相反投身創業圈的年輕人,既要承受當中的高低起伏,一旦失敗,便很容易「一鋪清袋」,更要落得失敗者的罵名。陳耀麟說,「在歐美國家,失敗很平常,若在香港的話,一旦創業失敗而需重投職場的話,僱主必會給予歧視的眼光,這是不少創業人均難以招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