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中管窺民間生活
娶妻放妻皆文雅
聽「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賢講敦煌故事,那些莫高窟壁畫里展現的千百年前人們的生活片段和故事,非常有趣。原來古人結婚不入「洞房」而在「青廬」,「結发」、「合巹」是必須的禮儀。而夫妻離婚時表現出來的也不是惡毒詛咒,而是溫柔祝福,寬懷文雅!
香港商報記者若笑
我們常聽到「陽關折柳」、「長亭折柳」。「折柳」在唐代最為盛行,在盛唐217窟的壁畫中就畫有「折柳」的情形。為何古人要「折柳」送別,因為柳樹隨風擺動的時候,恰如人在揮手道別時一樣。而「柳」又與「留」諧音,故有留下朋友的意思。不過李美賢老師講,最關鍵是,當你折柳時,柳枝離開了柳樹,代表那人離開了他的家鄉,而柳的生命力很強,無論插在哪兒都可以落地生根,發芽長大,所以這是對離鄉友人最真摯的祝福,希望友人到哪兒都可以枝繁葉茂繁榮昌盛。
古時夫妻結婚不入「洞房」而在「青廬」,原來當時結婚婚禮不在家中舉行,而是要在外用樹枝搭帳篷。晚唐360窟中就有類似的壁畫,夫妻首晚在「青廬」度過。古時夫妻結婚會舉行結发禮,把男女雙方的頭发,弄成一個同心結,然后收藏起來,這是第一次結婚的禮儀。所以現在人常說「永結同心」、「結发夫妻」,就是從中而來。另外「合巹交杯」,「巹」是乾葫蘆瓜的一半,兩相十分對稱。通常,新娘需要跨過一個秤和馬鞍,兩個字各取半邊,即是平安的意思。奠雁是重要的聘禮,所謂三書六禮,六禮的五禮都要和雁一起送去,因為雁十分守信,春去秋來,而它們又飛得十分整齊。這是希望新婚的夫妻可以信守他們的承諾,亦希望他們將來的家庭長幼有序,是一個和諧的家庭。而通常婚禮都會搭一個帳篷,讓客人在篷下飲喜酒。把壁畫和文獻結合起來看,整件事就變得非常有趣了。
《放妻書》溫柔寬懷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獻,研究發現其中有12件離婚文書《放妻書》,多數是唐代的。比起現在離婚證書上冷冰冰的程式語句,《放妻書》可以說是溫柔至極,追述姻緣,懷想恩愛。
被斯坦因拿回英國的一則「放妻書」,不說「休妻」稱「放妻」,書中云:「某李甲謹立放妻書。蓋說夫婦之緣,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結誓幽遠。凡為夫婦之因,前世三年結緣,始配今生夫婦。若結緣不合,比是怨家,故來相對。妻則一言十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想憎,如狼羊一處。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嬋鬢,美裙峨眉,巧逞窈窕之姿,選娉高官之主,解冤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於時年月日謹立除書。」在這則《放妻書》中我們看到,離婚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妻子「一言十口」,久而久之丈夫生出嫌怨。這里「一言十口」也許并非搬弄是非的「多口舌」,也許只是單純的婆婆媽媽、嘮嘮叨叨,使丈夫不勝其煩,於是漸漸兩人關系如貓鼠相斗,心意不合。不如好聚好離,最后丈夫還祝願妻子能夠憑藉自己的姿色另嫁良家,既然分別,就忘記曾經的憎恨與心結,另在他處尋找自己的幸福。原來古詩離婚文書竟有如此寬懷文雅的文字。甚至,文中還有善良美好的祝願:願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嬋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
放妻書中,也有一篇獨特的「放夫書」,名為「宋初留盈放妻書」。從格式上看,這篇放妻書講的是丈夫富盈和妻子阿孟離婚,但文中卻出現了「對眾平論,判分離別,遣夫主富盈」、「自后夫則任娶」字樣。放妻書中的「放妻」,是因為在夫系家庭制下,妻子一般是從夫居,因而在離婚場合,通常也就是妻離夫家,按此件文書所反映的婚姻情况,這篇放妻書本應題為放夫書。這說明在晚唐和北宋初年時期,女子在婚姻關系中,要比后世的明朝和清朝地位高。
而放妻書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極不和諧、乃至水火不相容的婚姻關系,最后又以極其和諧的方式告終。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楊際平先生在《敦煌出土的放妻書瑣議》一文中認為,這似乎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但敦煌所出的離婚樣書的基調卻正是如此。從史實來看,唐朝妻子提出離婚的也不在少數,女方再嫁也不為失節,這與前朝的「從一而終」和后代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形成鮮明的對照。
此外,在敦煌放妻書中,財產分配赫然在列。放妻書表明了「所要活業,任意分將」、「所有物色書之」。有敦煌學者據此認為,當時夫妻和離時如果一方需要撫養,雙方可以協商且雙方的父母可以參與;撫養可以采取給付「衣糧」之方式,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分次給付;撫養只持續一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