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美國學者:私企才是中國經濟主導力量

2015-05-19
来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中國的巨型企業中絕大多數仍是國有企業。中國政府控制的公司主導著能源、金融和電信等領域,往往更容易得到國有銀行的資金。然而在其近作《民進國退》(Markets Over Mao: The Rise of Private Business in China)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 R. Lardy)提出,中國經濟騰飛的動力來自私營企業,以及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的政策。他承認政府時常會支持一些旨在強化國營部門的行動,但這位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學者說,國有企業總體上表現糟糕,一直在拖累經濟發展,尤其是在近幾年。他認為在這場現代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崛起中,私營企業才是主導力量。

  有人提出中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拉迪在采訪中駁斥了這一觀點。他說國有企業的業績越來越差,而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領導人似乎已經下定決心,要發起新一輪的自由化,為私營部門讓出更多的空間。以下是采訪節選:

  問:關于中國,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它的經濟被政府和大型國有公司主宰。這是錯誤的嗎?

  答:中國經濟在剛開始改革的時候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雖然國有企業在經濟產出中的占比在大幅減少,但跟其他資本主義經濟體比起來,中國的國營部門規模仍要大很多,這主要是因為某些產業依然是私營公司禁入的。如果政府能夠貫徹中共在2013年秋宣揚的政策,尤其是開放一直以來僅限于國有企業的那部分經濟——金融服務、電信、上游石油天然氣產業和民航,屆時國營部門的影響力會進一步萎縮。

  問:有說法是2002年后中國當局逆轉了改革走向,沒有對國有經濟進行私有化和削減,反而犧牲私營部門的利益,推動國有企業的增長,事實真是如此嗎?

  2003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簡稱國資委[微博]),負責將國有企業巨頭變成龍頭企業。作為補充舉措,幾年后政府宣布了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后來又確認了幾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能享受退稅和其他財政激勵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國有企業占據著多方面的優勢,但國資委[微博]下屬的企業實際上卻表現欠佳。的確,從絕對量來看它們的利潤有所增加,但它們在所有非金融類企業利潤中所占的比重卻沒有增加。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的資本利用效率,即資產收益率實際上大幅下降。到2013年,這些企業的資產收益率已跌至遠低于資本成本的水平。這表明,作為一個整體,國資委下屬企業實際上大大拖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后腿。在從2003年開始的那個十年里,如果將面向這些企業的資源投給私有企業,中國經濟的增長會快得多。

  政府現在依然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決意讓國營部門變得更大、更強嗎?

  共產黨在2013年秋天采取的政策表明,它已經知道挑選占上風的企業和行業來促進經濟增長遠比看上去困難。中共沒有依賴政府制定的行業政策,而是在2013年表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中共還表示,必須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必須促進競爭,并且應該消除除自然壟斷以外的所有壟斷。這些表述表明,黨歡迎成功的企業,不管其所有制形式是什么。這一點不足為奇。共產黨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經濟增長帶來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因為有證據表明私有企業更有效率,共產黨就逐步取消了限制私企擴張的障礙。

  問:在中國,私企比國企的表現要好多少?

  答:目前為止,在允許私企進入的領域,國企已經基本被取代。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效率較低,所以留存收益較少。由于中國大部分投資的資金來自留存收益,所以國企通常無法跟上私企的步伐。例如,數十年前,只有國企生產鋼鐵。如今,國企的鋼鐵產量所占的比例降到了三分之一。一般來說,鋼鐵行業的私企的效率要高很多,留存收益也多得多,所以與國企相比,它們能支撐更多的投資。得益于更多的投資和更高的資源利用率,私營鋼鐵企業的產量已經達到了國企的兩倍。

  對于中國大多數巨型國企而言,其中一個最不可言說的秘密就是它們糟糕的表現,即便在禁止私企進入、少數國企完全壟斷市場的部門也是如此。誠然,從絕對值來看,這些國企的利潤非常可觀。但是,相對于它們控制的資產,收益最多只能說是微不足道。

  問:中國似乎沒有自己的國際品牌,原因何在?

  答:處于中國這種人均收入水平的國家里,推出了全球知名品牌的屈指可數。但是,有幾家中國企業目前可以被視作佼佼者。華為就是其中之一。它在2014年的銷售額為460億美元(約合2860億元人民幣),其中將近三分之二來自國際市場。它在170多個國家擁有業務。對于一家成立還不到30年、1997年才獲得中國大陸以外(在香港)首個合約的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驚人的轉變。

  問:你有沒有看到中國官方在長期以來不對私營部門和外企開放的經濟領域——比如金融、能源、教育、媒體或醫療——放寬限制并打開大門?

  答:中國已經對其中一些部門松綁,允許成立真正私人所有的銀行、醫院、學校和航空公司。這些私企給市場帶來新的競爭,將迫使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和機構做出改進,不然其市場份額就會被新的私企搶占。不論哪種情況,這個過程的受益者都將是中國消費者。不過,中國共產黨似乎不大可能允許媒體擁有多少新的空間。

  問:在中國,跨國企業的表現如何?

  答:外資企業——包括美國企業——直接面向中國消費者銷售的成功例子數不勝數。最近幾年,耐克(Nike)在中國的銷售額一直保持在25億美元左右,2015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大幅增長了將近20%。星巴克(Starbucks)在中國有近1400家門店,目前的擴張計劃還將很快使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公司第二大市場。美國的快餐企業,包括麥當勞(McDonald's)和百勝(Yum)旗下的品牌(肯德基[微博][KFC]、塔可鐘[Taco Bell]和必勝客[Pizza Hut]),在中國大獲成功。百勝是中國市場上最成功的餐飲連鎖企業,在全國1000多座城鎮擁有超過6700家餐廳。外資零售商——包括沃爾瑪(Walmart)、樂購(Tesco)、家樂福(Carrefour)和麥德龍(Metro)——在中國零售總額中的比重為15%左右,目前的具體數字超過了4萬億美元。這與日本和印度等其他亞洲大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些國家,此類外資巨型零售商基本上都被拒之門外。

  問:在2015年5至6月號的《外交》雜志(Foreign Affairs)上,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教授金融學的陳志武[微博]撰文指出,中國仍然擁有很多國有企業,而政府部門的計劃不是令它們私有化,而是允許私營企業投資國有實體,從而可能會令這些國有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難道不意味著,國有部門不會縮水嗎?

  答:中國擁有大約830萬家企業,其中28萬家為國有,655萬為私有,其余為外資、集體企業及其他類別。中國十多年前開始把國有企業的少數股份出售給國內外的私人投資方。這些公司有時會采取一些現代化的企業治理方法,財務業績也出現了一定改善。但是這個過程過去沒有令國有企業產出比重逐漸降低的趨勢得到顯著緩解,目前也不大可能。此外,還有一些跡象顯示,在習近平和李克強的領導下,向私營部門參與者出售資產的行為會繼續進行,最終讓私營企業家成為其中一些國有企業的控股方。

  問:中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中國是否真的會走向一個與美國和西歐沒有差別的制度?

  答:資本主義有許多種變體。上世紀80年代初,法國的密特朗政府令大型工業集團和36家大型銀行國有化,那時的資本主義,與1986年開始的幾波私有化浪潮之后出現的資本主義截然不同。即使是今天,法國政府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仍然遠遠大過美國。因此,盡管中國數十年來一直在走向更具資本主義特征的經濟,但不應該想當然地認為其經濟制度最終會與美國或法國毫無區別。不過,在現階段和可預見的未來,資本效率和生產力是中國領導層的關注焦點。顯然,為了實現這一點,允許私業與國企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從而強化市場力量,才是應該選擇的方向。(紐約時報中文網)

  翻譯:經雷、陳柳、陳婷、王湛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