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明朝的茶葉制法和喝法煥然一新,飲茶文化進入了新時期,此時采摘后的茶葉搓、揉、炒、焙都和今天的類似。這種炒青制茶法,自明朝確立了體系,慢慢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也因為其形制不同,飲茶方式也完全不再相同。
廖寶秀說,從明代開始,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是窮苦人出身,他體味到吃茶太勞神,對勞作的僕人是十分辛苦的事,便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令,禁造茶餅,自此結束了唐代以來吃茶的方式,人們飲茶才用了沖泡的方式。「明茶制造方式已經和今天類似,成茶是散條形,所以明朝人改用茶壺容茶,再用湯壺煮沸水沖入茶壺,不再使用末茶,也就不需要那些擊拂,茶甌、茶碗都不再使用,茶杯也變得小了很多。因為要觀看茶色,白瓷杯被放置在重要的位置。」
在廖寶秀看來,表面上是簡化了儀式,但是明中期由於大量文人的審美進入,帶來了新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首先是茶器以宜興紫砂、朱泥茶壺為主要地位,壺的大小、好壞關系到茶味;其次是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環境、茶品、泉品、茶友、賞器、聞香、插花、擇果都有很多要求。首先,文人雅士要擁有自己的茶室;其次,書齋旁要建設有茶寮,文震亨、屠隆等文章中都說到茶寮的必需性,對茶事非常虔敬。所以,明中期后的茶事,也有人認為是中國茶事的文藝復興。
廖寶秀說,與唐宋時代相比,明代文人、茶人對品茶環境、空間的選擇,以及審美氛圍的營造似更為執著,在他們的繪畫及茶書中均充分反映出來。「明代文人、茶人對飲茶環境的營造非常講究,包括空間、審美氛圍,在他們的繪畫中,包括茶書中表現很多。明中期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都喜歡茶事,又是書畫大家,所以他們留了很多代表作,又帶領了晚明文人茶風鼎盛,而且茶畫、茶書到了又一創作高潮。」
廖寶秀介紹,唐寅有著名的《品茶圖》圖軸,這是乾隆最喜歡的茶畫,被他掛在自己飲茶的千尺雪茶舍。他特別喜歡此畫,兩邊布滿了他的題詞,可以說每次在這里喝茶就是與唐寅對話一次。沈周的畫里有專門的插花圖,也是布置於茶室的。文徵明畫自己的茶庵,前后畫了幾次。晚明畫家丁雲鵬畫了很多幅品茶題材的繪畫,特別注意空間和茶器陳設,有在庭院蕉石中烹茶的,植物營造特別精心,茶器也精心:竹編茶爐、籐編籠子、白瓷茶葉罐、白瓷茶杯、朱漆茶托、青銅香爐等等。「明人講究飲茶空間,對人數、心情、氛圍有很多禁忌。反映在畫中,往往就是一人獨啜,或者三兩知己評書論畫,旁邊有專門伺候的茶童在準備茶事。他們的原則是少則貴,多則喧,喧則無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