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中國數學完勝英國?

2015-06-02
来源:海外網

  關於中國上海著名教輔《一課一練》將在年內引入英國市場的消息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網上評論很多,不乏鴉片戰爭雪恥的言論。更多的還是國人對自己數學教育的自信和對中國少有的“知識輸出”的樂觀。

  從去年起,英國政府開始大規模的推廣上海數學模式,先是互派老師觀摩取經,後又推廣乘法表的應用。這一切都源於2013年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2)結果。該數據顯示,上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均為世界第一。數學成績方面,上海學生排名第一,英國學生排名第26,上海學生的數學水平平均較英國同齡人領先三年。這一權威的評估結果在西方引起轟動。

  英國人終於開始反省自己的數學教育。有報道稱,英國國家數學能力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英國成年人數學不好導致英國政府每年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200億英鎊。前段時間英國首相卡梅倫拒絕回答“8x9=?”的問題被全世界娛樂了一把。看上去英國人的數學算是糟透了。

  和鋪天蓋地的中國國內媒體報道相比,中國教輔書引入英國市場的新聞在英文媒體報道寥寥。除了國人一廂情願的自我褒獎,上海數學領先世界的秘訣在哪裏,真的是教材好,教輔材料佳,老師更專業么?

  筆者的孩子在英國出生受教育,但是提筆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出於對英國數學教育的擔憂或者對英政府舉措的建言。我只想搞清楚:中英兩國數學教育究竟有無可比性?是套路不同還是實質上的優劣之分?數學能力的重要性是在英國被低估了,還是在中國被高估了?

  去年英國媒體曾廣泛關注和報道了英國教育界取經上海數學的一些列交流和舉措。對於取經成果的報道集中在課堂實踐和教學思路上。然而筆者以為,他們錯過了幾個最基本、最核心的不同:時間投入的不同,教學目的的不同以及社會和家庭對數學重要性認識的不同。沒有這個基礎,所有其他的討論都是空中樓閣。

  首先我們看看時間投入的不同,就中國上海和英國在小學階段(以三年級為例)數學課和練習所占時間的比較,筆者做了粗略調查。中國上海小學每周數學課時5.25小時,英國倫敦3.5小時。從每周作業量來看,上海每周2.5 到4小時,倫敦只需1到1.5 小時。

  這樣的比較還沒有加上海小學生普遍參加的奧數班和奧數作業時間。僅從基本數學學習的時間分配上看,英國小學生平均花在數學上的時間和上海學生(非奧數)每年的差距就是138-213個小時。整個小學階段六、七年下來就是900-1500個小時。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學生通過大量的時間投入和演練取得好成績毫無懸念,並不能說明教學和輔導材料一定領先。

  其次,對於國人熱捧的《一課一練》的“引入”或許不能忽視的是一定程度上的誤讀。英國教育系統普遍抵制統一教材。這一傳統根深蒂固,教師培訓系統,教育研究系統對此都有高度共識。據了解,英國小學數學教學和語文一樣,有大綱但無指定教材。只有10% 的內容是以教材為基礎的,這一比例在新加坡是70%,芬蘭95%。

  政府倡導和積極推動上海體系是一方面。用不用,怎么用學校自己有發言權。筆者觀察在沒有統一教材的英國小學系統,教輔材料引入英國市場很難代表任何核心的改變,只是在老師備課的時候多了一些選擇。公立學校如此,私立更是不受政府控制。

  那么英國家長們會買么?筆者專門就此問題采訪了三個孩子的父親,英國精算師Danny Wilding。Danny同時也是劍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優等生。他們夫婦倆均表示,他們的孩子在准備小升初考試(11+)的時候都找了私人家教,他們不會自己去買書輔導孩子。因為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不一定能和學校的教學方法無縫對接,反而會誤導孩子。

  此外,英國小學生除了考私校和小升初的文法學校考試,平時並沒有需要准備的考試。這兩種考試中,私校的試題學校自己出,一般都是真題備戰。而文法學校的考試已有很多套知名的備考叢書(Bond系列),幫助孩子有針對性的提高數學,邏輯和文字分析幾個大的方面。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沒有應試教育的重壓,一套來自中國上海的數學練習冊又能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其實,中國學生數學基礎好是不爭的事實,不僅是在上海長大的孩子,更包括在海外受教育的華人孩子,甚至孔子文化影響下的韓國,日本,新加坡孩子。脫離了上海和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華人孩子依然強於數學,這就不能不說是一個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問題。即使沒有應試教育的壓力,在一般的海外華人家庭,孩子可以不會演戲,不會畫畫,不踢足球但是數學不好是堅決不可以接受的。這些孩子的父母從國內的“數理化走天下”的體系出來,對孩子的數學高要求自然也不難理解。然而英國家庭和社會卻罕見對數學如此高度的重視。

  跳出學校教育和應試的小圈子,我們再來看數學教育。按中國重點中學的標准,筆者數學也的確不好。可是以我在英國職場近十年的經驗,到了真刀真槍的工作場合,算得好,算得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會表達思想,分析問題,會讓人信服, 能影響別人......越是往上走,越是這樣。 多少中國的奧賽冠軍,理工精英出身的海外華人在英國的各行各業裏苦於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和領袖氣質的欠缺被玻璃屋頂重重地壓在中層或者以下? 數學能力的重要性是在英國被低估了,還是在中國被高估了?

  筆者作為英國華人孩子的家長很樂見上海的基礎訓練材料能夠受到英國政府的認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借此機會更好的學習數學。但是筆者並不樂見國人對這條新聞近乎盲目的樂觀。回到問題的本質上,僅就學好數學而言,我想知道,是否有英國的教材可以引入,讓更多的諾貝爾獎科學獎出自中國,或者哪怕是海外華人科學家?難道,這不比出口一套教材到英國更讓國人歡欣鼓舞么?

  (王淩潔)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