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高考移民”泛濫根在學籍造假

2015-06-12
来源:北京青年報

  內蒙古自治區今年清退上千“高考移民”一事,引發社會持續關注。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高考移民”的家長多為河北省公職人員,各種“移民”手法也在不斷翻新。近40名經過重重闖關、在內蒙古參加了今年高考的“移民”考生,手中甚至持有由內蒙古當地學校和教育局出具的連續就讀的假證明。(相關報道見A11版)

  近年來,幾乎每年高考前後,“高考移民”都會成為媒體上的熱點新聞,今年曝出的河北省官員將子女送到內蒙古高考,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以及“服務體系”之完備,為近年來所罕見。有關方面應當認真調研“高考移民”的實際情況,抓住關鍵,對症下藥,依法嚴厲打擊,從總體上維護高考公平。

  “高考移民”一般是從人口密度大、教育水平較高、錄取比例較低的地區,向人口密度小、教育水平不高、錄取比例較高的地區遷移。考生遷入戶口之後,大多仍在原籍念高中,享受質量相對較高的教育,而在遷入地只是空掛一個學籍,或每逢學業水平考試等重要節點回來“應卯”,其餘時間均在原籍就讀。這樣一來,他在遷入地參加高考時,相較其他考生就具有更大的優勢,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學。如果遷入地區接納的“高考移民”越來越多,勢必加大當地高考的競爭烈度,降低當地的高考錄取比例,從而損害當地其他考生的利益。

  各地從維護本地考生利益和高考秩序的角度,會對“高考移民”加以限制和打擊,而限制和打擊的重點,應當放在導致“高考移民”泛濫的關鍵環節上,否則就可能打不到要害,甚至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導致“高考移民”的關鍵環節,不在人們一向很重視的戶籍造假(考生把戶籍從河北遷到內蒙古,不存在太大的困難,比如在內蒙古買房就可以搞定,因此戶籍造假的並不多),而在於人們不那么重視的學籍造假,即考生並未在遷入地學校連續就讀,而只是在那裏空掛一個學籍(如今年內蒙古最後清退的近40名“高考移民”,均持有當地學校和教育局出具的連續就讀的假證明)。只要能有效遏制、打擊學籍造假,打擊“高考移民”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國家教育部門確定高校在某個省份的錄取名額,主要考慮的是該省份的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和參加高考人數等因素,那些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地方,考生在高考時本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國家需要從錄取比例上向這些地方適當傾斜,在更高層面上體現高考公平。上述因素中,人口密度和教育水平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參加高考人數則會受到“高考移民”的直接影響,特別是,如果大量“高考移民”都在遷入地空掛學籍,而在原籍地享受質量較高的教育,他們在“套取”遷入地高考優勢的同時,也影響了國家對不同地區教育質量和受教育者信息的全面把握,不利於深入推進教育改革,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

  隨著高校自主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以及將來可能實行全國考生按統一標准參加高考和申請大學,高考有望逐漸消除戶籍壁壘,考生主要在學籍地參加高考。這種情況下,學籍將成為考生最重要的法律身份,在教育水平較低地區就讀的考生,學籍將成為他們享受高校錄取優惠政策的最重要的法律資格。無論是高校對某個學生進行自主招生考察,還是國家確定各個地方的錄取比例,仍然需要向教育水平較低的地方適當傾斜,高校和教育部門能夠把握的主要指標,仍然是考生的學籍——某個考生在教育水平較低的地方念高中,高校自主招生時應當對他予以適當關照;某個地方教育水平較低,分配錄取名額時也應予以適當優惠。這些舉措,在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錄取中也是慣例,體現了高校錄取既追求效率(分數)又注重公平(政策傾斜)的原則。

  所以,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教育部門都需要對中學學籍嚴格監管,嚴防考生家長、中介機構、教育部門和學校聯手造假,嚴懲空掛學籍等學籍造假行為。否則,即便高考已經打破了戶籍限制,但以學籍造假“套取”政策優惠的“高考移民”仍將屢禁不止。(作者:石賦德)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