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細說潮菜客家菜的淵源

2015-07-1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粵菜是中國最有名氣的菜系,由廣府菜、潮州菜、客家菜(又稱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的。廣府菜當然影響最大,潮州菜以海鮮見長,價格昂貴,但其實它與另一支平民化面孔的客家菜頗有淵源的。北京的美食作家董克平先生近日一趟潮汕行,細膩剖析了其中的來龍去脈。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廣府菜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州、佛山一帶,以南海菜、番禺菜、順德菜為主;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因客家人生活於東江流域得名;潮州菜指潮汕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汕尾)的風味飲食。廣府菜的地位,和廣州長期以來是南粵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關,也和廣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的商業地位有關,但是作為廣府菜并不以海鮮菜餚見長,而是河鮮、時鮮和鑊氣小炒。生猛海鮮是香港粵菜對廣府粵菜的輻射,是小弟壯大以后對大哥的反哺。

  潮州菜的海鮮菜式是最多的,潮汕靠近大海,海里的魚蝦貝蟹潮汕人日常飲食的主要內容。現今名氣很大的凍蟹、魚飯,究其產生的歷史,不過是漁民為保存勞動成果而加工的食品。因此,它們和內地常見的臘肉、臘魚等醃臘食品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因為海鮮菜式的流行以及價格的因素,魚飯、凍蟹看上去比臘肉、臘魚名貴了許多。地域因素造成了物產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這也是當年菜系形成的原因之一。

  當年人們拿海膽換鸡蛋

  在汕頭,盛行隆江豬手--一種與北方醬肘子類似的醬汃食品,即使是海鮮當道的潮汕地區,豬肉也是很受歡迎的。早年間,沿海地區海鮮不值錢,豬肉、鸡蛋要比海鮮珍貴很多,當地人是拿海膽換鸡蛋吃,靠海吃海,海鮮就是他們的家常食物,因此也就不覺得金貴了。

  而回望潮州菜發展的歷史軌跡,早年間的潮州菜也就是潮州人的日常飲食,通常就地取材,食材也很尋常。潮州地少人多,經濟發展落后,於是很多潮汕人漂洋過海,到海外打拼討生活。憑藉聰明智慧和肯吃苦的精神,潮州人在海外獲得成功,很多人成為富甲一方的知名人物。經濟地位提升后,他們開始講究飲食,家鄉的潮州菜在其推動下有了極大的豐富,知名度也隨之大幅提升。隨著東南亞及香港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潮州人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和名聲,潮州菜也逐漸成為中式餐飲中最昂貴的地域風味。

  潮州菜雖然隱藏在粵菜菜系之中,但地位儼然已經超越了粵菜,成為餐飲消費中的貴中之貴。這股潮流隨著粵菜進入內地,成為內地餐飲消費中的吸金利器。如果拋開那些用鮑參翅肚、名貴海鮮等食材制作的潮州菜餚,紅極一時的潮州菜其實就是潮汕地區的家常菜餚罷了。

  由此可見,一個菜系的興盛與流行,從來脫離不開它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當年徽菜紅遍長江中下游,與徽商的經濟實力和金融影響力是分不開的,徽商衰落了,徽菜也就在徽州以外的城市慢慢地消失了。湘菜之所以能夠躋身八大菜系之列,與曾國藩已降的湘軍、湘勇和紅軍士兵將領在全國的四處落地是分不開的。潮州菜之所以受到追捧,除了原料新鮮、風味獨特、制作講究、講求本味這些特點外,和潮汕籍商人的影響力也密不可分。

  潮州菜中有客家菜的影子

  早年間,客家人和潮州人是沒有明顯區分的。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置潮州府,管轄潮州八邑:海陽縣(既潮安縣)、潮陽縣、揭陽縣、澄海縣、饒平縣、普寧縣、惠來縣、豐順縣。這其中有現在潮州概念中的潮州屬地,也有客家人居住的客家地區。這個時期的潮州是區域概念。后來有人把客家人從潮州人中分出來,潮州人、客家人的概念才開始流行開來。

  由於歷史的原因,客家人和潮州人在一些地區是混居的,居住在粵東山區的客家人前往海外的路徑,一般是通過潮州到汕頭然后坐船遠洋的。汕頭開埠后,尤其是民國初年,許多客家人在海外掙錢后回國,首先登陸的地方也是汕頭,并在汕頭留下了很多建築。汕頭的很多現代建築都是當年客家人投資建設的。

  當年還沒有明確的客家人概念,即使有人講自己是潮州人,也只是屬地、籍貫的概念,和現在所說的屬於族群概念的潮州不是一回事。同一轄區內的居民相互間雖然方言不同,但是并不影響兩種方言間飲食的交流,擅長海鮮菜餚的潮州菜里也有內陸色彩的臘肉等菜餚。客家人大多從中原地區輾轉遷徙到南方,保留了中原地區的飲食習慣并影響了當地居民,中原內陸地區的臘肉出現在沿海的潮州也就順理成章了。

  讓客家人重新回歸到漢民族大家庭的人是羅香林,廣東興寧人,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啟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在此之前,文獻中對講客家話的族群多用「土族」、「土人」等帶有侮辱性的詞語,并且不認為客家人是漢民族。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證明了「客家為漢族里頭的一個支系」,在族群屬性上給了客家人應有的地位。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