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王林事件迷思:誰是精英誰是庸眾?

2015-07-23
来源:新京報

  曾是風光無限的王林,在持續的爭議聲中,現在終於走向“偶像的黃昏”。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特異功能熱”到現在,前赴後繼產生了許多“大師”,不斷被證“偽”而又借屍還魂,充分說明了迷信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民眾土壤。

  “大師”的寶座連同他的“王府”搖搖欲墜,連累了當初曾奉之為上賓的一幹政治界、經濟界以及娛樂圈名流,不免會有些尷尬;一些大眾也自然不會放棄這一“幸災樂禍”的機會。一切本波瀾不驚,按照商業社會的正常套路走。但這次卻橫生枝節,有人炮制出“下流社會/精英階層”的二元對立論,道義上聲援“特異功能”以及精英人士,同時批評那些以“詆毀、嘲弄為樂事”的、“智商很低、缺乏安全感、缺乏最基本的科學常識”的“下流社會”。

  精英,本來是指各行各業的“人才”。比如戰場上的英雄、燒鍋爐的能手,都應該是各自領域的精英。但現在,“精英”已經悄悄被所謂的“成功者”階層所壟斷,他們中的很多人掌控並互相交換資源,精致高雅,名權利的成功讓他們充滿了自信和驕傲。

  “跟王林合影者不應該被嘲笑”,這句話其實是可以成立的,正如吳曉波的文章所言,寬容能力和理性,應該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但是,如果細看這篇文章,問題正出在其強烈的、過於自信和自傲的精英意識。

  細節之一是,作者有意列舉出諸多特異功能“見證者”的頭銜和身份。對問題和現象的質疑,本來跟身份和地位無關,這種不合邏輯的佐證,隱含了作者對精英身份的“迷信”。在這種迷信之下,作者似乎忘記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特異功能熱”時,中國的許多“精英”恰恰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軟弱;而且也似乎不知道,當時已經有足夠嚴謹的科學實驗對張寶勝、嚴新等人的“特異功能”作出蓋棺論定。作者當然也無意於掩蓋,自己其實是有些“迷信”的。

  即使在科學昌明的今天,對迷信或者神秘的指摘,容易遭致大眾的反對。如前所言,在一個有迷信的深厚土壤的國度,這一點很正常。但是,以精英自據而堅持迷信,其實不能說體現精英的驕傲而只能說凸顯了相當一部分中國精英的軟弱。自信與軟弱如此和諧地共存,細究起來,正表明一部分中國的精英缺少剔除自身文化負面積澱的自覺和能力。以“精英”自據的作者,和民眾一樣,津津樂道於愛因斯坦晚年開始信仰宗教。但宗教作為靈魂的皈依之所,與迷信並不是一回事。

  因此,精英的“迷信”,正是魯迅所說的皮袍下面的“小”,表明了一些中國精英並未能將自身從傳統糟粕的母體中完全脫離。吊詭的是,一些精英卻將這種本屬於大眾的特性,精心包裝起來,成為傲視大眾的武器。

  這次的“精英”表演,讓我聯想起錢理群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以及“精英的代表”芮成鋼。如果說理性、寬容是文明社會的標志和“智力底線”,那麼,不迷信和反思精神,也同樣應該是精英們所應該持有的底線。名、權、利等方面的世俗的成功,並不是精英的豁免令牌,王林事件理應讓精英們反思自身的缺陷,反擊大眾永遠不會讓自身長進。 (作者:劉志權)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