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通體雪白的建築物坐落于銀川,一邊是沙漠,一邊是綠洲。1000多年前黃河曾流經這片土地,爾後改道,形成了當地的典型地貌——沉積岩受到河水擠壓而形成的皺褶肌理。這座將在8月8日正式開業的美術館,以其皺褶外形巧妙融入這塊土地,又顯得卓爾不群。
張迪並不希望營造出一座“不朽”的建築,她選用了一種叫做“纖維水泥板”的人造石材,它會隨氣候環境的變化而發生細微風化。若干年後,美術館也許會慢慢地褪色、殘缺,不復光鮮齊整。“但恰恰是這樣,它記錄着時間,並與時間自然而然地對話。”

圖中紅點處即為銀川當代美術館所在地,從機場前往市區的路上。美術館背靠大漠,面朝綠洲,黃河在1000多年前曾經流經此地。

美術館有着雪白色層積岩石一樣的外觀。


美術館有着雪白色層積岩石一樣的外觀。

建築师造出這種褶皺的外觀,以呼應1000多年來,此處地質面貌的改變。在河水改道後,河床本身的重力消失,河床底層被擠壓了很久的沉積岩則會產生向上的作用力,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土地的皺褶肌理。

外牆的1600多塊板各個不同,大小從8平米到40多平米不等,每一塊都是用“纖維水泥板(GRC)”這種人造石材單獨制作。

之所以選用GRC作為建築外觀材質,一方面是它能夠滿足雙曲造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建築师認為最重要的——它可以和溫度、濕度以及周邊氣候環境產生相互作用,若干年後它會因此褪色、殘缺,但恰恰因此,讓它本身成為了時間的記錄,張迪喜歡用“化石”來形容這個建築。

由3層進入2層展覽廳的樓梯處,張力線條的應用使空間充滿流動的感覺。建築师期待,在游覽過程中,人們會隨着空間處理方法、材料選擇及光影的變化,而產生精神上多層次的愉悅觀感。
銀川當代美術館的項目設計團隊包括張迪、JackYoung、RubenBergambagt、HuangYisu。

張迪,2007年畢業于倫敦巴特萊特建築學院獲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在2004年取得謝菲爾德大學的建築學學士學位。英國皇家注冊建築师。在英國期間曾就職于諾曼福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Partner)以及RHWL建築事務所。2010年回國創建了waa(未覺建築設計事務所),成為首席合伙人,團隊還包括創始合伙人JackYoung和合伙人RubenBergamba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