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災難文藝腔”越來越被大眾排斥

2015-08-18
来源:深圳新聞網

  發生事故和災難後,媒體應該如何報道和評論災難,文學如何表達災難悲情,“反思”與救援是否存在沖突,“感動”和“歌頌”是否應有節制,成為每次災難討論中一個熱議的焦點。總體來看,“災難報道和評論應該說人話”已經成為共識,那種不合時宜地將災難詩意化的“災難文藝腔”越來越被大眾排斥。每一次災難,都會冒出一些“借災難表演媚態”的文學奇葩,這種奇葩一出現便會成為眾矢之的。

  “災難文藝腔”有各種表現,總的說來,就是讓人讀著感覺非常不舒服,與災難帶來的悲痛氛圍極不協調。看不到對受害者和遇難者的悲憫與同情,有的只是空洞的抒情,繞來繞去地用一堆濫俗的意象堆砌“感動”,用雖有氣勢卻沒有真情實感的排比句硬湊“贊歌”。不顧受害者及遇難者家屬的悲痛,用抽象的大詞和宏大的敘事遮蓋個體痛不欲生的悲傷,用救災的剪影將災難詩意化。不是面向災難,而是借災難尋找自己的存在感,甚至把別人的災難當成宣傳自身的機會。那些文字聽起來很文藝,卻空洞無物,只有“文藝”而沒有“人文”。

  曾有網友總結過一些可以套用的“文藝裝×句式”,包括:一定要幸福哦!那一刻,我淚流滿面。我們是糖,甜到哀傷。裝×句式小技巧——使用通感:我聽到風是香的,我看見雨是甜的。談論孤獨:熄掉燈,請讓我守著寂寞擱淺。描寫時間:年華散盡,光陰在你掌心鐫下深深的紋。引用古典:你彈奏的肖邦,是我心底的霜。堆砌辭藻:像蜃樓般參透美眷,在荒蕪裏輾轉斑斕。——套用上面這些句式和話語,就顯得很文藝。就像那句引起爭議的“感謝你無數次遊過那么悲傷的水域”一樣,聽起來很美很文藝,卻脫離了災難的悲憫而成為純粹的文字技巧和修辭炫耀,沒有任何人文和情感含量,沒有人性的溫度。

  無須舉例,每一次災難中都可以找到很多與上述表現對應的報道、評論和詩歌。從這種“災難文藝腔”的泛濫中,看到的是一些人失去了用人話表達悲傷的能力,看到了災難表達的話語貧乏、思維偷懶和情感枯竭,很多時候失去了表達的本原,而成了帶著某種利益追求的表演。當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和災難的真誠悲痛時,就成了一場消費災難和表演悲傷的、無恥的文學競賽。

  前幾天看到一個學生寫的評論,感覺很難受。這篇針對近來某次災難的評論,就屬於我批評的“災難文藝腔”,沒有對何以發生災難的追問,沒有對災難帶來傷害的悲憫同情,無非是把一堆聽起來很“正能量”的大詞、大事、大手筆堆在一起,然後是堆砌力量、陽光、前行、激情、堅持、喝彩、勇氣、溫暖、祝福這些聽起來很好的詞,最後還借機宣傳了一下自家的學校。

  這篇文章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該校另一名同學還撰文批評了這篇文章。我在微信中這樣點評:把一堆事情燴在一起抒情,從災難、歌頌到宣傳自家大學,如此大的邏輯跨度,不怕扯著蛋嗎?一些學生,還沒學會評論基本功,把基本道理講清楚,就寫這種空洞、矯情、生拉硬扯、不知所雲的宏大敘事。這種空洞無物的文章並非個案,我到大學去做演講比賽評委時聽過不少這種腔調的表達,可稱之為“學生幹部演講腔”。災難中凝聚人心需要“正能量”的支撐,但不是把一堆看起來很正能量的詞堆在一起,就可以起到正能量的效果,需要將自己的心融於其中,用情懷的力量將這些詞聯系在一起,才能抵達受眾的心。

  文章既然是寫給讀者看的,就應該讓讀者在面對災難時產生感情共鳴。讀者的情感觸角是很敏感的,尤其是發生災難時,觸角更為敏感。是表達真情實感,還是表演悲傷,是動情還是矯情,還是僵硬地煽情,讀者一看便知。

  有人排斥救災的感動和對英雄的贊美,我倒覺得這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總停留於對災難的悲痛和憤怒中嗎?我們確實被英雄的行為感動了,為什么不能感動呢?感動,就是在悲壯中尋找支撐和凝聚人心的力量——但如果用整齊劃一的感動遮蓋其他情感,將感動變成沒有節制的、甩脫了災難悲憫的文藝抒情,這種本來高尚的情感就被異化了。(作者:曹林)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