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招商 > 投資動態

擴大有效投資是穩增長的關鍵支撐

2015-08-19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經濟上半年的成績單已經出來,7%的GDP增速,難能可貴。整體來看,我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穩增長仍是宏觀調控的頭號任務。而在“三駕馬車”中,擴大有效投資是穩增長的關鍵支撐。

  穩增長首先需要穩投資

  穩增長的關鍵切入點是要穩投資,穩投資對穩定增長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投資增長較快,2008年—2010年對GDP的貢獻超過一半,之後投資對GDP拉動作用依然顯著,均在40%以上。

  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投資增速的基本態勢不容樂觀。2015年1—6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23713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僅為11.4%。在消費和出口沒有明顯回暖的情況下,投資這駕“馬車”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分類別看,制造業投資79663億元,增長9.7%,增速較為緩慢;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395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僅為4.6%,與近幾年相比較,房地產投資下滑亦十分明顯;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為40601億元,同比增長19.1%,較2014年的平均水平亦有所回落。

  考慮到中國的消費之于經濟增長始終是個慢變量,其變化較為平穩,未來消費市場將基本保持平穩,並對經濟增長繼續發揮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外需,短期內我國外貿形勢嚴峻,不再具備高速增長的內外條件,難以指望淨出口带動中國經濟增長走出當前的困境。因此,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目前唯有依靠投資。

  一說到擴大投資,很多人就會聯想到2008年的“四萬億”投資所造成的直至今天我們仍深受其苦的產能過剩,而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見。其實,從理論上深入分析這個問題,筆者發現,我們對中國的投資增長可能存在嚴重的誤判。中國經濟可能不像一般研究指出的那樣過度依賴投資,實際上並不存在投資過度問題。

  理由有四:一是中國資本存量相對較低。據對不包括土地和存貨的生產性資本存量的測算,2012年約為29萬億元,人均資本存量僅為2.14萬元。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仍處于資本積累階段,未來仍有較大投資空間。二是中國仍擁有相對較高的儲蓄率。2005年之後,國民儲蓄率維持在50%以上,同時伴隨着更高的投資增長。國內儲蓄中,企業和政府儲蓄比重較高。企業、政府高儲蓄的持續釋放造成了如今的高投資率。三是增加投資能带動技術進步。對後發國家來說,投資本身就是技術進步的最重要方式。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加速發展,必然要購置大量先進技術設備,在新資本品使用過程中促進人力資本積累和生產率提升。四是增加投資能拉動消費增長。經驗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對刺激消費具有正向带動作用,尤其是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消費尚未與投資脫鉤,只有先行加大投資,才能拉動居民消費。在形成自我消費驅動經濟增長循環之前,必要的投資將直接擴大消費空間,带動經濟升溫。

  當前我國較高的投資率有其合理和積極的一面,未來經濟增長還需較高的投資率來維持,這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考慮:一是我國目前正處于由工業化中期向後期轉變、城市化發展較快的階段,要求經濟發展保持較高的投資率;二是隨着中國經濟對外需依賴程度的下降,內需特別是投資需求只有維持較高水平才能使經濟保持較高增速;三是從宏觀經濟平衡的角度來看,中國較高的儲蓄率要求較高的投資率來支撐;四是高投資率可為消費的長期持續增長夯實基礎。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在短期內消費結構還難以明顯升級的情況下,穩投資仍是穩增長的重要手段。

  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方向

  擴大投資是否會造成新的產能過剩,關鍵取決于投資的方向,擴大有效投資將是穩增長的關鍵支撐。如果我們投資的重點是基礎設施、技術創新、環境保護、產業升級等國家結構調整、民生長期欠賬的領域,那麼,就不但不會引起新的產能過剩,反而有助于化解現有產業的產能過剩,還能提高經濟的競爭力。

  當前,政府穩增長的主要着力點還是基建領域,特別是那些連接穩增長、調結構與惠民生領域的公共服務投資,在加快推出信息電網油氣網絡、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運輸、健康養老服務、能源礦產資源保障等七大類重大工程包的基礎上,又積極籌划推出了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4類新的工程包。在選擇這些重大工程包項目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意義,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有利于調結構、補短板,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三是符合“十二五”規划和相關專項規划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四是具備一定工作基礎,通過加大工作力度能夠盡快推進。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力量之一是城鎮化,城鎮化及其所带來的消費擴張和基礎設施改善的潛力和空間巨大。2013年中國名義的城鎮化率只有53.37%,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略高于中等收入國家49.5%的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約30個百分點。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有研究指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带動10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和就業,這不僅有利于解決城鄉差距問題,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刺激消費增長,增強經濟的發展後勁。另一方面,城鎮化還將带動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及服務的發展。伴隨着整個城市化的進程,基礎設施從規模上看已經處于世界領先,但從密度與人均水平來看仍然處于世界落後水平,這表明未來中國基礎設施發展和升級的空間仍然巨大,這使得基礎設施投資佔GDP的比率在不斷上升,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研究,在可預期的將來,中國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超過GDP的13%。因此,城鎮化將是未來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擴大有效投資的具體領域來看,應不斷加大公共服務投資,不斷努力擴大有效供給,積極培育有效需求,以防止投資繼續大幅滑坡。

  首先,加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解決長期以來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到位所造成的公共產品提供不足的問題,彌補歷史欠賬。着重改善城市地下管網、給排水、城市道路、停車場以及城市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等基礎設施,提高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養老康復方面的投資,解決看病難、上學難、出行難、停車難、養老難、買房難等突出問題。

  其次,加大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河道及大氣污染、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快建設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允許一定規模以上的城市建設集中供暖設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發展,加大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核電、生物能源及煤層氣、頁岩氣等非常規能源發展的支持;抓緊完善節能環保產品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制度,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擴大節能環保產品消費。

  新常態並不意味着經濟增速一路下行,不再回頭。從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這一基本國情出發,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仍然有巨大的投資空間。展望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新常態蘊含着新的動力,在有效投資的強有力支撐下,經濟將逐漸見底企穩,最終實現有質量、無水分、可持續的溫和復蘇,質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健康增長,讓老百姓感覺更加真實和更多實惠的經濟增長

[責任編輯:徐瑩]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