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ISIS對“沙漠新娘”的“文明謀殺”

2015-08-26
来源:南都

 

  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Palmyra)號稱“沙漠新娘”(Venice of the Sands),早在公元前21世紀(相當於中國曆史記載中第一個朝代夏朝開始的時間)就以“塔德莫”(當地古民族亞拉姆語“棕櫚樹”的意思)的名字聞名遐邇。和平時期,這裏是兩河文明與希臘文明間的中繼站;戰爭時期,這裏又是環地中海和中近東強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曾是名噪一時的古帕爾米拉王國首都。阿拉伯勢力興起時,這裏別具特色的宗教早已衰落,但神廟、廊道、廣場、陵墓、集市、劇場等古代建築、雕塑仍得到保留,盡管17世紀的一場大地震讓這裏變成一片廢墟,但沙漠綠洲獨特的幹燥氣候讓仍矗立地表的眾多遺跡得到很好的留存。自1963年至2003年擔任帕爾米拉文物主管40年之久的“帕爾米拉推廣之父”——— 土生土長的20世紀敘利亞考古先驅哈立德·阿薩德(Khaled-alAssaad)為這座曆史名城奔走推廣,更讓“沙漠新娘”蜚聲世界。

  然而就在今年,曆經劫難而不倒的“沙漠新娘”卻遭遇有史以來最令人痛心的摧殘:自5月21日“伊斯蘭國”(ISIS)占領該城古代遺址集中的泰德穆爾(Tadm ur)老城區、並控制城市大部分地方,血腥的謀殺和劫難便開始了,盡管他們曾信誓旦旦,稱“不會毀壞最主要古跡”,但隨著政府軍的反攻和戰事的膠著,先是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著名的雅典娜獅子雕像和兩座伊斯蘭教古墓在7月被毀,繼而,8月18日,82歲高齡、誓言“誓死捍衛帕爾米拉文物古跡”的阿薩德老人被當眾殘忍殺害,8月23日,又一個噩耗傳來,始建於公元17年、公元130年由羅馬皇帝哈德良(H adrien)擴建的巴阿爾沙明(Baalsham in)神廟遺址,那些美輪美奐的大理石拱門、廊柱,被這些喪心病狂的極端分子用炸藥炸毀殆盡。

  除了阿薩德老人,幾個月來在這座古劇場石柱上被曝屍的當地人多達20人以上。如果將ISIS視作一群謀殺者,他們謀殺的是人類文明——— 古代的和當代的,生者和逝者。正如敘利亞文物部長卡裏姆(M aam oun Abdelkarim )所言,他們“做了人們所能想象的一切最惡劣的勾當”。他們打出的冠冕堂皇理由,是“驅逐異教”,按照這些原教旨主義的理解,即便如先知“聖墓”和麥加、麥地那兩聖地這樣的本宗教古跡,也不免帶有“異端色彩”,“沙漠新娘”這類誕生於“先知”之前的文化遺珍就更不用說了,正如一些批評者所言,他們的目的在於毀滅曆史——— 或確切說,毀滅他們不願承認和尊重的那部分曆史。

  但這或許僅是動機之一——— 更現實的動機,是貪婪和生存的需要。

  ISIS並非所謂不食人間煙火的“清教徒”,恰相反,他們需要大量經費維持自己的“軍隊”和統治區內秩序,也需要財富以滿足自首領以下各級“聖戰者”的私欲,在摩蘇爾浩劫中就有知情者多次透露,ISIS實際上充當了占領區內文物走私的最大掮客,但由於大批真正文物早已被轉移,現場留存的許多僅僅是複制品,因此私欲難填的“聖戰者”便使用大錘泄憤。

  同樣,在帕爾米拉,ISIS同樣因流傳久遠的所謂“黃金寶庫”(Stores ofgold)傳說激動不已,他們早在5月就抓獲了阿薩德老人,之所以很長時間內不殺、不放,目的正是企圖逼迫這位最熟悉“沙漠新娘”的老人交出“寶庫的鑰匙”,阿薩德的遇害正如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Irina Bokova)所言,是因為“不惜生命信守自己的原則”,拒絕交出被轉移古代文物下落,當然,也是因為他實話實說,告訴那些貪婪的極端分子“根本就沒有什么黃金寶庫”。

  自古至今,分歧、爭執、沖突、戰爭,就是人類社會與文明的一個側面、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極端組織和極端分子對文明的謀殺,卻是在與整個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為敵。

  盡管仍然相互敵對、指責、戰鬥、勢不兩立,但在帕爾米拉劫難問題上,敘利亞大馬士革當局和非原教旨反對派罕見地同聲指責ISIS及其暴行,親“敘利亞自由軍”(FSA )的“敘利亞人權觀察”(O SD H )和敘利亞政府文物部,以及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各國和各國際組織對這種“文明謀殺”的“殘酷”“野蠻”評價,近乎眾口一詞。 (作者:陶短房)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