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確認出席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消息傳出,日本政府即顯得坐立不安。日本常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秘書處傳達了對潘基文出席9·3閱兵的不滿,稱“有損聯合國中立立場”,並表示“擔憂”。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也公開非難,稱“聯合國應保持中立。聯合國對於成員國的態度,不應在特定的過往上浪費精力,而應促進未來藍圖的發展”。對此,潘基文回應稱,當前全世界都在紀念二戰這個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悲劇結束70周年,並且紀念聯合國成立70周年。聯合國的建立,就是為了讓世界永葆和平。參加包括閱兵在內的紀念活動,有助於吸取曆史教訓,創造光明未來,也是他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工作。
日方的非難和潘基文的反駁所傳遞的信息,值得解析。
日本在糾結什么?必須明確,聯合國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逐漸形成的。1942年1月1日,26個反對軸心國的同盟國家代表在華盛頓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第一次正式采用了羅斯福總統提出的“聯合國”說法,並奠定了聯合國的組織基礎。1945年10月24日,有關國家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志聯合國正式成立。如今,潘基文作為聯合國秘書長,出席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是題中應有之義。
同時,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均明確表示,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紀念活動,不針對特定國家。不針對今天的日本,更不針對廣大日本人民,和當前的中日關系沒有直接關聯。
既然“不針對今天的日本”,今天的日本卻表現的如此敏感和反感。那么,潘基文出席中國9月3日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究竟觸動了日本哪根神經?
我們知道,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礎上建立的聯合國,有戰勝國中、美、蘇(俄)、英、法五個常任理事國。這是由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及其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決定的。因為,聯合國的首要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各地和平”。為了貫徹這一宗旨,聯合國憲章設有被稱為“敵國條款”的第53、77、107條。按《聯合國憲章》第53條解釋,“敵國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本憲章任何簽字國之敵國而言。”設“敵國條款”之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此等國家再施其侵略政策”。
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經濟地位的提高,日本即顯示出欲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意願,欲從《聯合國憲章》中刪除“敵國條款”。摘掉“戰敗國”的帽子,一直是日本對聯合國外交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安倍再度執政後,在2013年1月29日回答眾議院代表質詢時,表示要推進安理會改革。菅義偉在會見到訪的第69屆聯大主席、烏幹達外長薩姆・庫泰薩時更明確表示,“安倍政府的重點是落實安理會改革。日本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所以才會對安理會秘書長潘基文出席9·3紀念活動說三道四。
當然,聯合國在處理具體國際事務時,確實應保持中立。因為,“協調各國行動”也是聯合國的宗旨之一。但在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還是否認侵略、罔顧曆史,是維護和平,還是引發事端等明顯存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究竟菅義偉所謂“不應在特定的過往上浪費精力”的要求有理,還是潘基文“吸取曆史教訓,創造光明未來”的回應有理?亦無須贅言。
日本一再強調,其70年走的是“和平道路”,中國也多次表示,希望日本堅持走和平道路。但是,戰後的和平發展是否意味當年侵略曆史已不複存在?安倍等作為日本政要,是缺乏這種常識,還是堅持頑固立場,不願對侵略曆史進行深刻反省?
2013年9月2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希望在安理會發揮更大作用的國家,首先應該尊重曆史,對曆史負責,不能挑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希望日方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作者:馮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