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柴靜到張泉靈,央視主播為何離職

2015-09-10
来源:鳳凰評論

  郎永淳離職話題還未冷卻,張泉靈一篇《生命的後半段》的離職信又刷爆了朋友圈,而在他們之前,還有哈文、柴靜等一長串的央視主播名單。

  張泉靈的離職信實在、謙卑、富有情懷,且滴水不漏,朋友圈裏一個“眼光極毒、極喜評頭論足”的微信群,居然發出“沒處下刀”的感歎,這算得上是該群對一個曾經的電視人最高的禮遇和評價了。

  連評論員都無法下刀,一般人就更難找茬了。實在找不到茬,就只能這樣抱怨了:“就你們媒體人話多:你們媒體的記者、主持人、編輯們,都太愛裝飾自己了。跳個槽是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是轉型、是自我突破;不跳槽就是堅守新聞理想、那么有情懷。反正你們幹什么都那么美好、那么有情懷。不就是換個工作嘛,你看看別的行業那有這么多廢話。只能佩服你們太能扯了。”

  其實,上述句式裏的“中央電視台”,完全可以置換成“傳統媒體”。這一段時間,傳統媒體精英的流失已經可以用“潮”來形容,過去走進“圍城”的夢想大致差不多,如今離開“圍城”的故事卻千差萬別。

  但只要認真研究就會發現,這些表面上千差萬別的辭職文本,有一個共同現象:極少有公開罵老東家的。他們對老東家的態度,除了發自肺腑或言不由衷地誇幾句,基本上就是感謝,縱是受過千般委屈,也不約而同選擇沉默。

  臣子亡國,再到新朝當官,新皇帝往往有意無意會問你對過去皇帝的評價。臣子再仕有如寡婦再醮,既不宜說前夫的太好,也不宜說前夫的太壞。但如今從傳統媒體辭職的人,選擇對老東家沉默,多不是這個原因,他們可能自己做老板,即便投奔新老板,新老板也不會變態無聊地老拿自己和部下的舊老板比。他們之所以對老東家進行模糊處理,因為他們生活在混合體制的轉軌環境中。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直處在混合體制中。價格雙軌、國有民營,我們幾乎在每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領域,都可以看到有兩種體制存在。孩子讀書,退休養老……雙軌制無所不在。

  今天媒體人出走,絕大部分是從傳統媒體往新媒體或互聯網企業出走,而不是相反。用腳投票的共同軌跡證明,傳統媒體的越來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同時,無論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也無論是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後者的暴利和暴富,是建立在前者存在的基礎上。如果哪一天,整個社會沒有了傳統媒體和傳統企業,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就已經過去。

  在這樣一個混合體制中,離開老東家投入新歡懷抱的人們意識到:老東家的資源優勢還存在,人生何處不相逢;老東家的餘威還存在,萬一不小心又落回他手;老東家的恩情還存在,不好立即就人走茶涼。

  在兩軌並行的時代,可以跳到另一軌的,決不是一般人。我們日常坐座位,大多數可以隨機選擇。一旦選擇後,和別人換一下座位,物理能量消耗不了什么,而且對方也未必不樂意,可是我們坐下來之後,很少願意會換一下位置,吃飯如此,坐車如此,整個人生呢?

  那些站起來走過去換位置的人,看起來千人千樣,其實就是三種人:

  第一種:膽子大的人。他們什么都沒有,只剩下勇氣。他們往往一無所有,所以不害怕失去。回想過去幾十年,賺錢最多的就是那些膽子大的人,敗的最多也是他們。

  當然,這膽子大的人還包括那些被動的勇敢者。曾經有個富翁,在池子裏放了無數饑餓的鱷魚,懸賞誰從池子爬過去,就可以獲得美麗的女兒和億萬的財產,就在所有人都在望而生畏的時候,一位勇敢的年輕人跳了下去,迅速爬上來抱得美人歸,但他爬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追問是誰把他踢到池子裏的。很多辭職的人,最後都會感謝那些最後一腳把他踢到池子裏的人,是他們最後成就和成全了自己。

  第二種:有能力的人。很多人有能力,但他們是百搭,他們要依附別人、依附體制、依附平台,才能夠生存和得意,離開了這些,他們什么都不是。你仔細分析那些以單位為家的人,很多是那種離了單位就活不下去的人。而那些有能力離開大海,還能夠在大陸生存的生物,才是生命進化史上,最偉大的生物。他們之所以敢於跳出來,因為他們相信即使不能更好,也能夠活下去。

  第三種:敏感的人。每一次大地震前,都有敏感的小動物,預感到災難到來,提早撤離震區。它們是地震預測者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但他們首先是自己。(作者:鄒振東)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