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東南亞仍潛伏著排華的魔影

2015-09-21
来源:鳳凰評論

  1998年印尼爆發的排華暴亂,是過去30年間世界上最令人發指的排華事件。華人遭遇斬首、華人婦女被淩辱的照片,相信看過的人永遠都不會忘記。正是汲取了這一慘痛教訓,印尼後來實施全國和解政策,並修改了一些歧視華人的政策法規。但必須要看到,在印尼和整個東南亞,排華思潮從未銷聲匿跡,如果不能嚴加防范和有效應對,未嘗不會發生新的慘劇。

  最新的值得警惕的例子,發生在馬來西亞。9月16日,有政治團體在吉隆坡舉行遊行,遊行者打出了“馬來人萬歲”的口號,甚至還出現了斬首華人的血腥海報。盡管馬來西亞警方已表示,將依據《煽動法令》對帶有威脅內容的海報展開調查,並在華人聚居區部署大量警力,但這種有政治鬥爭背景的排華行為,還是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

  東南亞的排華事件,有著很深的曆史和現實背景。一個重要原因,則是華人的特殊身份。我們所說的海外華人華僑,大部分就聚居在東南亞。在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華人在全國總人口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一些主體民族的政客總生怕華人奪權,因此對華人倍加防范和打壓。此外,華人多崇信佛教和儒家,又與一些國家主體民族信仰不同,自然被後者的一些激進分子視為異教徒。

  華人的經濟成就,更讓他們處於微妙的境地。在總體還不算很富裕的東南亞國家,華人因其勤奮和商業頭腦(有時也是因為政治排斥,華人只能在商業等少數領域發展),往往收入較高。在這些國家,往往首富乃至前幾大富豪,都是華人。底層民眾對腐敗的痛恨、對富人的不滿,最終難免將怨氣撒在華人身上。

  此外,盡管一些東南亞華人已在當地定居多代,很多人甚至都不會說中文,但在當地民族眼中,他們仍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管是以前因為意識形態因素與中國對立,還是而今因南海問題與中國發生紛爭,一有風吹草動,華人往往成為替罪羊。去年越南因南海島礁問題爆發排華動亂,就是一個例子。

  可以說,作為東南亞的一種特有現象,當某個國家社會出現動蕩,或者與中國關系發生對立,一些政客,或者政客主導的社會勢力,往往會將矛頭對准華人,由此轉嫁社會矛盾,馬來西亞排華海報即是例子。1998年的印尼排華慘案,1964年和1969年的馬來西亞的排華暴動,就與之有莫大關系。也正是因為1964年的那場暴動,馬來西亞中央政府與新加坡矛盾不可調和,新加坡最終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而獨立建國。此外,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國都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排華事件。

  正是基於一系列慘劇的教訓,東南亞國家政府現在在華人問題上比以往更加謹慎小心;盡管華人在很多國家事實上還是二等公民,但總體待遇較幾十年前還是有了較大改觀。但更應該看到的是,除了泰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外,東南亞國家主體民族與華人之間心結仍然存在,往往一個小小的突發摩擦,就可能引發一場大的沖突,乃至新的慘劇。

  作為華人的祖籍國,中國其實處於頗為尷尬的狀態。對排華事件坐視不管,讓海外華人寒心,也讓不少國人難抑憤怒;但如果施加壓力,卻又沒有足夠的制衡手段,因此有時反而於事無補,甚至會讓當地排華事件更加激化;至於一些網民鼓吹的使用武力,肯定是下下之策。

  但不管如何,基於種族歧視的排華事件,是不可接受的。東南亞華人,當然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但主體民族也須尊重華人的正當權益,動輒排斥乃至打殺,違背起碼的法律法規和人類道義。中國也須汲取以往過左的“輸出革命”的教訓,加強與東南亞政府的溝通,敦促他們保護華人華僑的正當權益,因為這些國家如果國內不和諧,就不可能取得經濟發展。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中國也必須承擔大國的責任,采取斷然的舉措。去年越南發生排華暴亂後,中國政府迅速實施了撤僑的行動,這其實也是“亮劍”,既占據了道義的制高點,又極大震懾了越方的冒險舉措,是一個頗為經典的外交案例。

  盡管東南亞國家現在總體穩定,但考慮到潛伏的種種問題,這些國家和中國都須為不測事件做好充足准備,對挑動排華事件的行為保持高度警惕。有備方無大患,麻痹必有大難。 (作者:劉洪)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