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對屠呦呦的關注還能持續多久

2015-10-08
来源:北京青年報

 

  幸福總是來得這么突然。沒有預告,沒有通知,北京時間5日晚間,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屠呦呦在家中通過電視得知自己摘取諾獎的消息。6日上午,一直不願接受采訪的屠呦呦終於把記者請進家門,但一再強調“也沒什么好講的”。對於獲獎,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這兩天的版面,幾乎都被屠呦呦占領了。特別是6日,也就是公布屠呦呦獲獎次日,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都把頭版頭條留給了屠呦呦。這不僅體現了人們對於一個科學家的禮敬,還傳遞了一種期許,那就是讓科學家更有尊嚴,讓科學更加造福人類。

  再多的版面留給屠呦呦都不為過。在這幾天,似乎也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只是我們依然擔心,對屠呦呦的關注能持續多久。會有一個月嗎?會有三個月嗎?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有著活生生的現實鏡鑒在前。

  這兩年諾貝爾獎還是很給中國人面子的,又或者是我們的積累到了,已經水到渠成。在此之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曾像屠呦呦一樣,持續占領了幾天輿論場的頭條。在最熱鬧的時候,即有聲音提醒:對莫言的集中關注並不代表是持續關注,莫言的勝利也不代表是文學的勝利。現在看來,一語成讖,很想問一聲,短暫轟動後,有多少人認真讀了莫言的作品?甚至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歡上了文學?我們分明看到,今天的文學依然“秋風秋雨愁煞人”。

  繁華過後是落寞。對於輿論的集中關注,莫言不會在乎,屠呦呦也不會在乎。如果他們過分在乎身外之物,就不會站得那么高、走得那么遠。但我們在乎,因為對屠呦呦關注的持久度,反映和影響著科學的未來。“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屠呦呦的獲獎,並不能證明破解了“錢學森之問”吧?在對屠呦呦關注中,就隱藏了破解答案。

  很多人糾纏於屠呦呦的“三無”—— 無博士學曆,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曆。有人講,這不是問題,“沒有必要因此給一位科學家本人貼上或許她並不情願的標簽”。其實大眾關心的不是一個屠呦呦,而是以屠呦呦為代表的所有科研人員,能否贏得社會的足夠尊重,有沒有一個自由公平的學術環境,有沒有靈活多元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一句“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曾經刺痛了無數心靈,我們真的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了嗎?看看科學家所處的社會環境,想想科學家所在的學術環境,念茲在茲,無法欣慰。

  提起艱苦歲月和付出的犧牲,屠呦呦一直沒有抱怨,反倒是充滿懷戀。一個科學家的偉大人格,就這么悄然綻放。從事科學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遠不要忽視環境的影響。身在一個好的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之中,科學家們渾身充滿力量;相反,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難免對科學家們產生影響。而且,科學研究充滿著魅力也充滿著偶然,有的科學家終其一生,只是證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學家則是幸運地站到了蘋果樹下。這就更需要一個多元化的支持和評價機制,讓每一個科學家在溫暖中前行。

  很想問一聲,對屠呦呦的關注還能持續多久?今天我們向屠呦呦先生祝賀,向屠呦呦先生致敬,更應該構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讓千千萬萬個屠呦呦在成長。如果做到了這一點,也就能告慰錢學森先生。至於收獲更多諾貝爾獎,根本就不是問題。 (作者:毛建國)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