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上億學生的信息,怎成一樁生意?

2015-10-16
来源:南都

  《南方周末》報道,一個名為“全國教育技術服務平台”的App,正在(或已經是)通過教育部的行政力量推廣。該軟件收集並掌握了近兩億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這裏面包括學籍號、就讀學校班級、身份證號、戶口所在地,以及家長的住址、聯系電話等40項詳細信息,而其開發運營方,是個叫“天天艾米”的網絡公司。

  學生的40多項個人信息,通過將已經存在的紙版學籍表拍照上傳的方式,彙總到這個神一樣的App,再由它轉給省級教育主管部門保存。正是得益於教育部門行政主導的文件推廣,這個成立不久的網絡公司所開發的App一躍成為教育類App下載量冠軍。而對於教育部門而言,這個App的開發、運行費用,完全不需要政府埋單,企業無償在做,似乎確實沒什么損失。

  但這個已經集納數億學生個人信息的教育App,從推廣伊始便遭遇學生家長、教育從業人員的質疑。首先是它的必要性,已經通過教育部門力量收集、整理完畢的學生學籍信息,為什么非得拍照上傳到那個App上?如果是為了完成紙版信息的電子化存儲,拍照上傳完是不是還得再辨認、整理,費時費力,而且教育部門本身此前就存在類似系統。原本有一個學籍系統,現在又另起爐灶再搞一個,難道純粹是因為這是免費的?

  其次便是這動機可疑的全程免費,商業追逐的是利潤,不跟教育部門收錢、做雷鋒的同時,是在短時間內迅速收集、掌握數以億計的學生及其家長隱私信息。一年多的時間,1.9億學生信息入庫,完成了7000萬學生畢業、2.5億學生升級、7000萬新生入學、1100萬學生轉學。這些信息有什么用,這是很多人要問的,或者說,商業化公司免費幫政府部門完成這項龐大的信息收集工程,究竟圖什么?

  教育部說,“平台沒有任何商業目的,開發單位也沒有任何商業應用”,但稍作簡單推演便不難看到,上億學生及其家庭的大數據信息本身,就是一筆潛在財富,身份信息、聯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由此可以推導出的其他個人資料,目前並未用作商用,和數據本身沒有商業價值,完全是兩碼事。而據第三方安全測試機構評測,這個A pp本身的安全性存在諸多隱患,“存儲沒有加密,極易被不法分子攻擊,獲取用戶隱私信息”。如何確保數億公民信息不外泄,外泄了又該誰來擔責,都是必須追問的核心問題。

  就是這樣一個來路可疑的公民信息收集項目,繞過了本該履行的政府招投標程序,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因為“時間太急,容後再補”。但招投標程序後補的代價,就是覆水難收、不得不走程序讓它通過,沒有選擇餘地,沒有多元主體的競爭。原本有舊學籍系統可以用的情況下,匆忙上馬的新項目當時為什么會那么急,到目前為止,教育部門都沒有給出答案。更何況,對於項目運作方“天天艾米”及其背後的多個出資方,頻繁變更的股東信息和快速“去國有化”的公司屬性,都讓這個幾乎一夜崛起的教育信息“帝國”,顯得尤其神秘莫測。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網上倒確實有不少免費的App,但下載與否,決定權終歸還在公民個人手裏。由政府部門下文件強推,就不是一般的可疑了。(南都社論)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