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臺灣媒體緣何呈現反藍親綠態勢?

2015-12-17
来源:海外網

  臺灣2016選舉進入倒數階段,藍綠雙方激烈的攻防戰日益白熱化。為了在選戰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雙方均最大限度地動用各種可能的資源,與對方展開猛烈的肉搏戰。其中發揮形塑島內輿論環境作用的臺灣媒體,自然成為雙方“零和博弈”的重要路徑之一。

  然而,臺灣媒體雖大多以“社會公器”角色自詡,但在諸多議題上似乎對藍營候選人較不友善。近段時間以來,國民黨2016副候選人王如玄的“軍宅案”持續發酵,島內媒體鋪天蓋地加以批判,而相形之下,對同樣卷入“炒地案”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則相對“寬容”。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筆者認為,這既是受選舉風向影響,也是整體輿論環境使然,同時更是島內媒體內在產生結構性、系統性變更的表現。

  其一,受“西瓜偎大邊”效應影響,島內媒體“見風使舵”。在當下的選戰中,蔡英文選情大幅領先朱立倫與宋楚瑜。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島內媒體對可能的當政者拋出“橄欖枝”,有助于它們今后各自的生存與發展。否則,諸如不給標案,抽走銀根,高層換人,乃至吊銷牌照等等“秋后算賬”的事都有可能。以陳水扁為例,其在當政期間曾動用行政權力與資源對藍營媒體進行整肅,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2004年6月,撤換擁有“官股”背景的臺灣華視負責人,而安插挺綠人士進駐;2005年10月,以擁有“外資”為由,威脅撤銷 TVBS牌照等等。這便不難理解,為何當下綠媒加碼爭寵,而藍媒則似乎刻意示好了。

  其二,島內整體輿論大環境影響媒體議題設置。在島內經濟發展后勁乏力,各式社會議題不斷發酵,矛盾層出不窮之際,綠營從中見縫插針、煽風點火。作為臺灣當局主政者的國民黨成為民意不滿的焦點,以及島內輿論批判矛頭的標的。在島內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之下,“打馬反臺當局”儼然成為臺灣媒體有效提升收視率及閱讀率的共通手段。這種現象在去年臺灣學生“反服貿”運動以后表現得更為突出。而在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之后,泛藍陣營迷漫著濃厚的失敗主義,藍營名嘴在島內媒體政論節目中,戰力急速下滑,被綠營名嘴“壓著打”。另外,綠營媒體意識形態濃厚,政治傾向較為明顯,挺綠反藍十分鮮明,并且不時以監督為名,行偷渡價值取向之實,營造“全民”抗馬反臺當局的“環境”。而藍營媒體則相對注重所謂的“持平”及“平衡報導”,為彰顯所謂的公正,時常讓綠營乃至深綠發聲。長此以往,無疑會給外界形成臺灣整體輿論環境對藍營不友善的印象。

  其三,綠營長袖善舞,影響島內媒體生態變遷。陳水扁當政時期,民進黨在利用政治權力打壓藍營媒體的同時,不斷扶植親綠媒體,甚至讓深綠地下電臺“合法化”,搶占臺灣言論市場。與此同時,民進黨公然動用行政資源對島內媒體進行置入性營銷。國民黨前民代邱毅曾爆料,陳水扁“執政”期間,僅親綠電視臺民視,民進黨便花了高達5億6571萬元新臺幣的置入營銷費用。在地方執政的縣市,民進黨縣市首長則依舊動用行政資源不斷對親綠媒體進行培植;而民進黨中央也十分重視輿論戰的重要性,比如,民進黨輿情小組籠絡不少親綠名嘴,不斷給他們提供一手資訊乃至內幕,供其爆料。

  而反觀藍營則嚴守所謂的“分際”,不但落實“黨政軍退出媒體”,讓綠營趁機搶占輿論空地,還自我設限,消除對島內媒體的置入性營銷。無怪乎,今年7月,國民黨中常委厲耿桂芳會感嘆,全臺灣22家新聞媒體平臺中,只有兩家比較親藍,并痛批“國民黨最大的錯誤政策,就是讓黨政軍退出媒體。”在藍綠這種反差鮮明的結構性、系統性媒體經營中,島內媒體生態呈現對綠營有利的態勢,也就不足為奇了。

  (楊昆福,廈門衛視記者,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