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當討論德國鍋時 我們在談論什么

2016-01-05
来源:時代周報

  談及德國制造,有一篇標題為“為什么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他們一口鍋能用100年!”的文章熱傳於中國互聯網絡。此文作者是德國現代化問題專家李工真。“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很多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的鍋。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一輩子也用不壞它”,以此為案例,李工真介紹了德國制造取得成功的制度和文化成因。

  刊登於《參考消息》的一篇文章則指出,“德國的鍋具普遍質量很好,如果維護得當,使用二三十年不在話下。一個德國家庭幾代人使用同一個品牌鍋具的情況非常普遍。一些老人還喜歡把鍋具傳給下一代”(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駐法蘭克福記者饒博)。關於德國鍋的使用壽命,對比李工真的文章,饒博的文章少了很多年,不是100年,而是二三十年,而且追加了一個前提“如果維護得當”。共同的論據則是一些老人喜歡且能夠把鍋具傳給下一代。

  什么叫做“維護得當”?炊具如何“維護得當”?就日常經驗來看,應該拒絕無水環境下的幹燒、用硬物敲打(例如鍋鏟敲打)、制造刮痕(鐵絲球洗鍋容易制造刮痕,會嚴重降低廚具使用壽命);其實也應該包括一些精密工藝品搬運過程中的“輕拿輕放”這類要求。

  中國粵菜喜好蒸煮,接近西餐,自然不在話下。用德國鍋做宮保雞丁、幹煸四季豆等川菜裏的經典菜式,鍋的使用壽命會縮短嗎?對此的正確回答,需要科學考察。很多知名國產鍋,價格幾百元,使用過程不規范,其使用壽命也就一兩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而已。而知名品牌的德國鍋,例如WOLL、WMF在國內價格動輒兩三千元,如果大量用來油炸、幹炒,使用幾年後,也會失去剛剛使用時的光亮品質。

  除了菜品制作方法,同一口鍋的使用頻率也會影響使用壽命。在老一輩中國人家庭裏,鍋的品種不太多,很多時候無非就是炒菜鍋和煮水鍋兩種。鍋是可以不斷分類的,例如有平底鍋、煎肉鍋、煮菜鍋、煮面鍋、煮牛奶鍋。相對中國家庭,更早步入富裕生活的歐美廚房更加呈現餐具使用的專業性。很多德國家庭的廚房像個實驗室,不同型號的鍋具、刀具,以至於量杯、量筒等在中國廚房裏罕見的用具在西式廚房裏司空見慣。中西餐及其制作器材的差異,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中西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頗類似於中醫和西醫的差異。

  自然,德國鍋能使用100年這樣的說法能流行起來,並非空穴來風,而與德國制造的優秀品質相關。制造德國高端鍋具、刀具的材質,很多都是消費用不鏽鋼中的18/10鋼。這種可以用來做醫用手術刀的鋼品質極高,既衛生又安全。此外,德制鍋具導熱性頗強,省能耗、且省時間。同等容量的德國鍋具的重量普遍高於中國國產鍋具,原因就在於鍋底的厚度。國產品牌鍋普遍重於同等容量的雜牌鍋,亦能證明更大的厚度是優質鍋的一個重要特點。

  如上種種因素,加上德國制造本身就有的精益求精品質,德國鍋能使用幾十年是必然的。德國鍋熱,與前陣子日本馬桶熱一樣,可謂異曲同工。對後發國家而言,“高素質的勞動力需要一代代人的積累,職業技能培訓這件事應該馬上抓起來,否則制造業轉型升級就是一句空話”,2014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寶鋼集團總經理何文波這席話可謂醍醐灌頂。

  真的需要一代代人的積累。在“德國鍋熱”中,值得警惕的是我們對德國的欣賞也如此似是而非。德國鍋能用100年還是幾十年?這是一個很不符合數學規范的“數學應用”。數學的眼裏是最容不得摻沙子的。李工真一文說德國制造最大的成功因素就是“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在我們看來,這兩點能夠成為德國制造的靈魂,塑造了眾多“小而強”的制造業典范,進而在充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基礎上培育寶馬、奔馳等全球性品牌,最先拒絕的正是這種數理上的模糊性,也即堅守真正的科學方法和徹底的科學精神。(作者:沈陽)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