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僅靠職稱改革培養不了“口碑教授”

2016-01-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胡欣紅

  近來,河南大學高規格特聘“三不講師”常萍為副教授一事引發熱議。

  備受學生敬重的常萍老師,為本科生講了32年古代文學,任教期間不出書、不發論文、不申報職稱,只專注教學,直到退休仍是講師,被譽為“口碑教授”。真心贊嘆之余,人們將學校的返聘視作遲來的認可,紛紛呼吁切實變革當下的職評制度,給常萍式的專注教學者“正名”,希望通過薪酬待遇等現實保障措施激勵更多的人靜心教學。

  客觀地說,獨特的“口碑教授”現象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嘲諷了現行的職評制度,反襯其存在弊病。但需要說明的是,從本質上來看,“口碑教授”是用“心”從教的結果,與職稱評聘本身并無多大干系。倘若只是寄希望于職評制度的變革,甚至認為只要將過分側重科研的職評制度推倒重建,就會產生更多的“口碑教授”,無疑有些劍走偏鋒。且不說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離不開教科研,即便真的不要求論文專著了,恐怕也不見得就能涌現眾多“口碑教授”。一味放寬對科研的要求,不僅于事無補,還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般來說,教學和科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其標準或許見仁見智,但任何精彩的課堂,都離不開獨到深入的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重視科研并沒有錯,公眾所反對的只是對科研的過分注重而已。這種惟科研是從的風氣,會導致教師不愿花費精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智慧,甚至無心教學,為了科研而科研,乃至弄虛作假、舞弊成風……

  根據現有的報道,我們不難發現常萍老師的“三不行為”應該不是因為科研能力欠缺。“她講李白,那她就是李白,激情萬丈、瀟灑狂放;她講王維,那她就是王維,寧靜淡遠、通透曠達;她講蘇軾,那她就是蘇軾,才華橫溢、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畢業已經十多年了,這十多年里,見過很多人,上過很多老師的課,聽過很多國內外名人的講座,但是,沒有一個能像常萍老師那樣,帶給我那種震撼……”如此精彩絕倫、震撼人心的課,相信只要稍加整理,就是含金量極高的論文和專著。換而言之,常老師之所以不出書、不發論文,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或許是因為她過于專注教學,沒有時間和精力將之轉化為科研成果;或許是因為她不滿于科研造假,潔身自好;或許是因為她“述而不作”,沒有興趣,志不在此……

  一言以蔽之,常萍之所以成為常萍,關鍵在于其獨特風骨。無論是兩次婉拒央視《百家講壇》的邀請,還是不在意講師和教授的工資差距,甚至“到現在也不知道,也沒有打聽過”,抑或是學生發出的“中國傳統士子的信仰、操守和風度已經融進了她的精神血液”“她不只教授知識,更傳遞人生感悟”之類的由衷感嘆……我們不難看到這確實是一位富有教育情懷,堅守人生本真,淡泊名利的“中國好老師”。“人生是可以說不的,我們可以選擇拒絕一些世俗在意的東西,如果那讓我們更遠離內心與幸福。”她這樣教育學生,而在現實中也正是這樣做的。

  龍應臺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比體制更重要的,是個人。因此,要想培養出更多的常萍式“口碑教授”,絕不僅僅是職評制度改革的問題。職稱評聘的弊病固然需要大力革除,但更重要的還在于我們的內心,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做一位好老師?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