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香港建築師事務所在內地湖南省會長沙設計的一個地塊面積不過1000平米、生命周期僅一年半的臨時建築長沙叮叮創意中心6月初甫獲香港建築師學會2015年全年境外建築大獎,日前又在第9屆美國洛杉磯IDA(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國際設計獎摘取建築類金獎。強調設計的可持續性、科學性、智能型的IDA是美國最具權威的國際設計大獎之一。
香港建築師學會2015年年獎評審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坦承,這個很不起眼的小項目最初在能否拿大獎上確有爭議。但大家討論之后覺得應該通過讓這個項目拿下大獎向同業發出一個重要信息,即好的建築不一定是很漂亮、很偉大甚至永久的建築,「反過來這個建築好像什麼都沒有,但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他能放下建築師身段,以無求的概念、開放的態度,和藝術家、設計師以及當地居民一起來做,做出來的結果看起來不像是建築師的風格,可能比較混雜,但你會覺得它是一種自由的開放系統,表達出一種建築的民主概念。也許這個項目工藝并不太好,但你能感受到當地居民真正在享受這個空間。當代建築越來越趨向於貴族式建築,幾個億幾個億放進去,真正享受的不過是一小群人,我們覺得建築應該是公共的,多一點人享受的;應該是不太貴的,平民化的、相對民主的建築。」 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更關注推動社會公義上的功能
談到今年的11個獲年獎的優秀建築項目,鄭炳鴻認為,里面很少有那種讓人一見就會「哇」的發出驚叹的作品,比如匡智松嶺賽馬會智障人士綜合訓練設施項目,單純從建築角度可能比較簡單,但人們可以通過表面去看更深入的東西,希望能了解每個作品背后的故事,「我們對建築在推動社會公義上所能發揮的功能更為關注」。鄭炳鴻強調,建築最關鍵的點不是漂不漂亮,而是建築師通過空間的改造來提供一個場所讓不同的人來享受,不管他是老人還是小孩。
除了由香港匯創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的長沙叮叮創意中心,今年獲大獎的作品還包括同獲全年境外建築大獎的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同時獲主題建築獎猁猁都市設計,本報5月30日曾專文介紹),以及獲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終審法院修復工程項目(同時獲主題建築獎猁猁文物建築)。鄭炳鴻介紹,終審法院修復工程項目對香港的歷史建築、空間、法律的了解深入,細部處理非常到位,是「技巧上比較好的一個作品」。他同時指出,這個項目令人欣賞的另一點是,不是單純看起來漂亮,而是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仔細考證,前人為什麼這麼做?盡量利用今天的條件把以前的那種想法體現出來,「這一點挺可貴的」;「一邊設計一邊發掘,沒有這個過程的話(很多細節)就淹沒了,香港很多歷史建築(修復)中都沒有這一塊。」
至於成都太古里項目,他透露,「沒有人反對」,因為項目「總體來說挺复雜的,包括城市設計、很多類型學的設計,從商業角度看也非常成功。它不是簡單地做一個大商場,而是通過考證當地的城市文化,利用街道作為載體,保留了一部分舊建築,也有新建築,但總的氣氛跟舊城區能吻合,又有新的味道。比三里屯太古里項目又前進了一步,每一個轉角、細部更統一,而且低調的做法,把成都內斂的城市性格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好的建築不在於漂亮和永恆
獲「主題建築獎猁猁文物建築」的項目「The Camphora」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常見的城市建築類型」,鄭炳鴻介紹說,它的改建看起來沒有什麼東西,「不是那種顯眼建築」,好像原來就是這樣子,恰恰說明建築不是要多,而是要少,建築師用最小的改造非常準確地呈現了那一時期建築類型的共性,恢復了它以前的風貌。它可以選擇拆掉重蓋,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認為「這個方向對未來的建築重建富啟示性,尤其在地價這麼貴的香港。」
說到獲「境外優异獎猁猁住宅建築」的項目「聚舍」,鄭炳鴻認為「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師跟業主的關系」,就是大家是很直接的,人與人的關系體現在項目里,建築師了解對方的個人喜好之后量身定制空間解決方案。鄭炳鴻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商業化項目,建築師需要溝通的人都不知道在哪里,收到的菜單也不知道是不是老總喜歡的。「可能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一個建築小品,但是建築師對空間的處理非常到位。平常在香港很難有這樣的純粹的建築美學作品。」
「拿下建築費5000萬元以下項目會長獎狀及主題建築獎猁猁都市設計的東區環保站,去年(沙田環保站)也拿獎,但今年的獲獎作品比以前進步。通過重新利用城市廢弃空間,賦予新的意義,部分可以改進,但有兩點做得很好,一個是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將之前的封閉空間通過建築的處理把它活化、利用好;另一點就是它把一個廢弃空間改造成了社區使用空間。」鄭炳鴻透露,在最終獲境內優异獎猁猁小區建築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項目「能不能給它一個大獎」上,評審之間有過討論。「這個項目建築上挺漂亮的,但是問了預算,它比一般標準學校高出60%左右,它是ASD(政府建築署)項目,自由度比一般私人事務所大一點。從建築角度,它有很豐富的語言,不同的材料,空間處理比較豐富,就一般的小學建築來說已經做得不錯了,但是稍嫌過頭。就像一樣小菜,用很貴的材料,當然是好吃,但是有點不太準確的感覺。最后大家認為這個項目應該拿獎,但是沒給大獎。好的建築應該是剛剛好,恰到好處,它有點過。」
尋找建築背后的故事
「總體來說」,鄭炳鴻總結道,「第一,今年的獲獎項目很多都有對環境的關注,跟綠色的環境、生活習慣、人的行為有密切關系;第二,我們挑的都是有故事在背后的建築,不一定是那種看起來外形很吸引人的建築,但卻能很細膩的、有一步一步的想法往前推進,最后有比較合理的結果。」
不過,曾多次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鄭炳鴻認為,在推動城市建築美學的進步上,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作用仍不夠大,「應該更大」。雖然這次建築師學會利用學會成立60周年之際,破例在太古中心舉辦獲獎作品展「已經是比較開放,但是如何從建築欣賞的角度,未來3個月開展例如建築實地導賞,可以對市民開放,組織不同的業主、不同的團隊參觀,向他們介紹這些作品為什麼能拿獎,特點在哪里?還是有很多后續性的工作可以做。」
他更直言,需要思考如何利用這個獎來鼓勵更多更好的作品。比如政府是否可以提供相對多的機會給獲獎者,尤其是在一些「2000萬到5000萬的政府的小項目」上,如何善用這個獎項來整體提升城市建築品質值得討論,「這個獎應該有這個功能,不然好的建築師沒有機會發揮,城市的建築品質也不能夠因此得到提升」。
案例
松嶺故事:「愛與關懷」成就建築意義
「(匡智松嶺賽馬會智障人士綜合訓練設施)這個項目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為智障人士而設計的,整個設計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愛與關懷。就是這個『愛與關懷』成就了建築的意義。」陳健華建築設計所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陳健華談及位於大埔松嶺村的這一獲香港建築師學會2015年主題建築獎猁猁加建及改動工程項目時如此表示。
整個項目包括3個部分,蛋形的兩層高多功能中心是新建的,建於80年代的舊宿舍則改建成一個訓練酒店,加上原本殘舊的游泳池的翻新。3個部分通過新建的蛋形建築聯結成一個整體,聳立在松嶺村的入口處,結合前院的綠化及陶瓷小水池,成為了松嶺村的新地標。陳健華同意記者關於蛋形建築「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瞬間讓原來互相之間沒什麼關聯的建築融為一體,變得生動」的說法,他認為項目的不容易之處在於土地運用,而蛋形新建築不但將原先的兩個部分建築銜接起來,而且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尤其是「這個蛋形設計幫我們巧妙利用了當地山坡為主、可見平地不多的地貌特徵,其中一半就建在斜坡上面,我們叫懸挑,很節省土地,原本用不著的土地懸挑出來我們就可以利用到,做成這個多功能中心。出來的效果更有一種輕盈飄浮的感覺,特別是到了夜晚有一種特別的效果。蛋形建築向西的一面,松樹的投影會灑下來,仿佛一幅自然的畫。隨著太陽的升落,雖然是很小的建築物,都有光影效果顯現出來。」
陳健華笑言,松嶺村項目的「故事很長」,事務所十幾年前就幫匡智會做項目,2003年做過粉嶺醫院的改建,其規模和功能复雜性被認為是同類項目之最。「我們有很長的合作關系,對智障人士也比較有認識,所以在這個小項目上就將之前的經驗發揮出來。」陳健華對松嶺村的環境爛熟於心,「項目從構思到申請撥款到成功獲得撥款到再設計、興建可以說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們對環境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觀察和實地的體驗過程,所以很需要投入愛心在里頭。」他坦言松嶺村作為一個商業項目是不成立的,但作為一個建築師覺得很難得有這樣的機會為智障人士做一些設計,帶出一些正能量,「人們始終覺得智障人士是有缺陷的弱勢群體,但這次反過來能夠將他們做得好的東西盡量表現出來,比如他們做的陶瓷、繪畫作品,甚至成為建築的主體,來此參觀的人士看了這些作品莫不驚叹,成為項目的一個標誌」。
陳健華最后強調,舊建築物翻新可以節省很多資金,不一定要推倒再起。「改建加新建當然比重新建便宜好多。在松嶺村項目中,我們將之改建,保留了地基、結構,當然有部分是新建的,這樣的新舊結合,對資源運用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