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资产荒下,深港通意义几何?

2016-08-17
来源:FT中文网

   徐瑾:深港通到底能夠帶來多大好處?直接的經濟好處,目前看來可能很少。如果不算經濟賬,那么政策賬如何看?

       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 徐瑾
 
  8月,立秋。海外往往是休假時間,中國市場也陷入某種停滯。深港通通過多少有些早于市場預期,可見為了活躍市場,監管方也是用盡了洪荒之力。
 
  “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國務院已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8月16日的表態,引發熱議。在各類題材推薦和一致看多之外,這一舉措可以真正帶來什么?
 
  首先,深港通到底能夠帶來多大好處?直接的經濟好處,目前看來可能很少。對比一下深港通的先行者滬港通,這一政策2014年4月正式批復,于當年歲末開展交易。其時資本市場也是一片叫好,開通之后也一度帶來一波行情,上海股市指數兩個月內上漲超過兩成。滬港通之后指數提升,很大程度源自當時國家牛市氛圍,隨著指數走低,南北兩地資金也難有熱情。迄今接近兩年過去了,根據8月數據,滬股通可用余額仍舊有一半,而港股通則尚有兩成,可見南下資金熱情明顯高于北上資金熱情,這也是人民幣資產回報率走低之下的必然情況。
 
  其次,如果不算經濟賬,那么政策賬如何看?作為一項政策工具,無論滬港通還是港股通,除了公眾關心的真金白銀流入股市之外,其余宏大意義也被提及,比如通過改革促進開放、帶動人民幣國際化、甚至可能借機打通內地與香港之外的國際市場互聯互通,等等。在過去的金融改革歷程中,這樣的邏輯或許適用,但是在當下的語境中,開放促進改革的邊際效用已經不大,加上金融風險壓力,也使得金融開放在近段時間整體處于停滯狀態。
 
  也正因此,深港通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更值得注意的是,為何此刻推出深港通?所謂深港通,即開通深交所與港交所互聯互通機制,讓兩地投資者互相買賣股票。按照中國慣例,多數新政在技術層面往往早已經完備,通過額度管控也可以有效控制風險,加上滬港通兩年前已經通過,深港通在理論上應該一直沒有太大技術障礙,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及深港通。正因此,何時何地宣布推出,更多取決于整體考量,也是作為政策工具一種。經歷過去年6月股災波動之后,8月剛好距離人民幣意外貶值一周年。目前經濟乏力,股市清淡,推出深港通顯然有提振市場信心的用意。
 
  近年以來,中國經濟陷入膠著狀態。增長趨勢確定仍舊下行,股市仍舊盤整,即使這個市場上最活躍的意見領袖也開始緘默,主要原因實在沒有太多新鮮談資,目前唯一的熱點在于房地產。
 
  根據央行數據,2016年6月末,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6.55萬億元,同比增長30.9%,上半年個人購房貸款新增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翻倍有余。對比之下,6月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0.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3.5%。個人房貸的超速增長與房地產開發貸增速放緩,意味著居民層面的加杠桿與企業層面的去杠桿,房價暴漲之勢也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三線城市,限購政策傳言重新開始,一切似乎又回到原來的越漲越調控結果越漲的樓市循環。
 
  在一個資產荒無處不在的時代,資金貶值焦慮令中產階級陷入兩難。對投資者而言,加大資產配置分散化程度無疑是降低未來投資風險的急需,這要求更加寬廣的國際投資渠道。但從監管當局的立場來看,大規模資金外流是現在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微觀與宏觀意愿之間出現了深刻的矛盾,而監管當局執行的“外松內緊”的防止資金外流的政策,無疑加大了國內流動性泛濫與可投資品種稀缺之間的矛盾。
 
  四顧茫然之下,似乎只有堅實可見、“永不看跌”的房地產值得寄托信心,而放貸的井噴狀態更可以準確描畫中產階級無處安放的惶惑。在這一窘境中,深港通為投資者的矛盾心理平添更多矛盾,是借錢買入已經高企的房子還是繼續投資缺乏增長前景的股票?
 
  對于監管者而言,只要國內流動性泛濫,就無法不時刻警惕各類資產泡沫。當務之急,恐怕不是急于醞釀限購之類手段,而是在于總結國家牛市之類教訓,無論刻意打壓還是過分護持某類資產,最終都會惹火上身,回歸基本面最終必須寄望于市場之手。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