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初,張五常曾經說過一個觀點:十幾億吃苦耐勞、聰明能干的中國人一下子參與到全球經濟的大分工和大循環,如同大地上的冰川一下子融化匯入洋流,這將是人類歷史從來沒有過的世界性重大事件,必將改變世界歷史的走勢。盡管「中國崩潰論」仍然和「中國威脅論」一樣流行,但是驗之以現實,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確實站在了張五常的一邊。一不留神,如今的世界格局,世界的带頭大哥美國,正欲「劈炮」請辭,而中國,則正如吳稼祥所說的一樣,正在行走在「重登世界之巅」的台階上。歷史機遇,如今確實在垂青中國,但中國要把握「登頂」的機遇,似乎還需要調整自身,同時更需要戰略耐心和定力,牢牢謹記「欲速則不達」的歷史教訓。
香港商報記者 龍鎮洋
筆者敢大膽預言,11月8日的美國大選結果,將會以特朗普大勝希拉莉的結果,無情地宣告,彭博等美國主流精英所欲強行挽留的全球化「舊世界」,已經終結了。
美國「劈炮」幾成定局
英國「脫歐」,不會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美國「撤離」世界的先聲,是世界全新歷史季候的第一朵報春花。被世界「憎惡」了多年的「世界警察」,要向世界「劈炮」辭職,是高概率事件。這個概率等於特朗普在11月8日大選中打敗希拉莉的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前紐約市長、彭博通訊社老板彭博(內地譯名布隆伯格),以億萬富翁和獨立人士的身份在民主党大會上,極盡諷刺和貶損了「紐約騙子」特朗普,為希拉莉兩肋插刀。不過,作為「舊時代」的美國精英,彭博等美國自由主義精英一樣,完全喪失了對歷史新季候的嗅覺。筆者敢大膽預言,11月8日的美國大選結果,將會以特朗普大勝希拉莉的結果,無情地宣告,彭博等美國主流精英所欲強行挽留的全球化「舊世界」,已經終結了。
全球化的框架依然如故,但全球化的生命力,其實已經在加速枯萎。過去3年的世界貿易數據,就是全球化的體檢報告。據荷蘭經濟研究局所推出的《全球貿易監察》報告顯示,全球貿易並不像許多研究機構所言,僅僅只是增速下降,實質是已經進入了一種無增長的、甚至衰退的「高原狀態」。無論是按美元計價的貿易總量,還是以貨運量計算的貿易總量,都呈現停滯和下跌趨勢。而這只是一個噩夢的開始,因為近年暴增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預示着更糟糕的情況還在未來。而根據《全球貿易預警》報告,恰恰美國才是限制自由貿易的頭號國家。從2008年到2016年,美國對其他國家采取了600多項歧視性措施:是德國、英國以及中國的兩倍多。
美國家債務逾19萬億刀
自由貿易,可以說是歐美國家崛起的基礎,甚至可以說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之一。長期以來,自由貿易也是美國共和党和民主党都高度認同的政策領域。就連如今成為反全球化代言人的特朗普,他自己的生意也都有不少產品是中國制造、墨西哥制造或土耳其制造。這些也成了民主党和希拉莉攻擊的痛點。
但這似乎不影響特朗普的民意支持度,反而因此而更被視為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政治英雄。正如特朗普在共和党大會上所說的,「I am your voice」(我是你們的喉舌),他是在為美國廣大失意的中產階級代言。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發達國家的中產,是全球化的最大輸家,這已經是越來越獲得確認和關注的事實。
美國消費者可支配資金逐漸減少,中產階層在縮水:大部分美國人都是靠薪水過日子的。最新的調查顯示62%的美國人的儲蓄不足1000美元。從奧巴馬上台至今,美國領取福利者從2600萬劇增到4800萬!這麽多人領取福利,這麽多政府福利性項目需要花錢。也難怪過去8年,盡管美國沒有發動重大戰爭,但美國國家債務卻繼續膨脹,已經達到驚人的19.4萬億美元。奧巴馬入主白宮後,政府債務每年平均增加1.1萬億美元。
歐美中產階級「不玩了」
作為全球化的大贏家,美國的主流精英階層,包括政治界、媒體界和學術界,當然體會不到美國中產的處境和煩惱,而只是簡單地將他們的不滿和訴求貶斥之為民粹主義。其實事情遠不是這麽簡單,否則特朗普作為一個美國政治的局外人,如此「逆天」地對抗主流精英、反對「政治正確」,根本不可能在初選出線,更遑論一路過關斬將,所向披靡了。
特朗普所反對的,不僅僅是民主党的自由主義政治路線,而是歐美國家在過去30多年所形成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政治路線。特朗普的政敵陣營,不僅包括民主党陣營的自由主義精英,還包括布什家族等贊同全球主義路線的傳統共和党精英。布什家族、羅比奧、朗尼、麥凱恩等傳統共和党精英,都集體缺席了今年提名特朗普的共和党大會。
當然,歐美的主流精英一直都在給特朗普貼上「納粹」和「法西斯」的標簽,但在美國的選舉政治下,特朗普不可能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的崛起是由整個在全球化中失業、失意、失聲的美國廣大中產階級,用民意支撐起來的。那些反對特朗普的人,聽不見美國中產階級的沉默之聲,但特朗普聽見了--「世界,請停車,我們要下車。」
英國中產階級,不再願意跟歐盟玩了,所以英國成功「脫歐」。美國中產階級,也不願意跟世界玩了,所以特朗普才敢說,撤出北約、撤出日韓、撤出北美自由貿易組織,甚至撤出世界貿易組織。至於奧巴馬旨在圍堵中國而精心布局的TPP(跨太平洋貿易協定),不僅特朗普會毫不猶疑地廢掉,就算奧巴馬所力挺的民主党接班人希拉莉,也都不得不再三公開重申,她反對TPP的意願,是真實的,而不僅僅是未來贏得大選而耍弄的政治花招。
由此可見,美國國內的政治情勢,已經決定了未來的美國,不管是誰當選總統,都不可能沿着此前的全球化方向前行。特朗普在共和党的提名大會上,已經明確宣告,他之前所提倡的「美國優先論」,就是要以「美國主義」替代美國所領導的「全球主義」。這等於是向世界宣告,「這個世界老大,我們美國不干了!」
世界警察不堪重負
無論喜歡不喜歡,作為世界唯一的霸主,美國確實為世界提供了兩大不可或缺的職能,一個是維護世界秩序的警察職能,一個是維護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莊家職能。前者,體現為美國無可匹敵的軍事優勢和軍費開支,後者體現為世界經濟的消費者和信用提供者。
世界各國,對美國的霸權有諸多怨恨和批評,但很少有國家主動承認自己從美國所維護的世界秩序中所享受的好處。從軍事角度看,中國媒體極度憤怒韓國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極度反感美日韓的軍事同盟,但中國媒體很少反思,如果不是美日韓軍事同盟,日韓早就會因應朝鮮的核彈訛詐制造出自己的核彈了。而中國周邊多了兩個擁有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對中國豈不是更大的戰略不安全。從經濟的角度看,很多中國人非常熱衷於怨恨美元霸權對世界經濟的剝削和操控,但他們卻很少去理解美國長年承受巨量貿易逆差的痛苦後果。
現在好了,世界所怨恨的「世界警察」,真的要劈炮辭職。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沒有美國的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了。
筆者毫不懷疑特朗普會在11月的美國大選中勝出,唯一不能確定的是,特朗普會在多大程度上收縮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早在今年的3月初選正白熱化的時候,特朗普就以震驚世界的方式,否定了北約存在的必要。
在4月接受CNN電視台訪問的時候,特朗普再次將北約稱為「過去的殘余」。他說:「這是個殘余,因為我們還在看向那個已經不存在的蘇聯」鑒於美國多年來一直承者北約開支的7成左右,歐洲成員國無論大小,很少按應該分的份額承開支,所以特朗普說:「我們花得太多,所有人都在哄騙我們。28個國家都在哄騙我們。」
7月21日,特朗普在接受提名的發言中再度強調,北約的模式已經過時、並不能有效遏制恐怖主義的發展,而且指責美國的北約盟友沒有負起足夠的責任。其後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他更直接說,如果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不履行對美國的義務,美國也不會根據北約規定提供防衛保護。他還表示,他會放棄在伊拉克、利比亞、埃及和敘利亞推動「政權更迭」的策略,尤其加強與以色列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朗普否定北約存在價值
北約的問題,本質上是俄羅斯對歐美國家的挑戰和威脅的問題。否定北約的存在價值,實質是否定俄羅斯對歐美威脅和挑戰的存在。在去年8月談到烏克蘭危機的時候,特朗普就不主張美國為烏克蘭出頭,並認為這是歐洲的問題,作為歐洲「老大」的德國,應該承擔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責任。在7月27日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當被問到如果順利當選,他會不會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領土,同時撤銷對俄羅斯的制裁時,特朗普表示,「我們會好好研究這個問題,是的,我們會自己研究。」
特朗普這個對俄表態,比他之前所有關於北約的表態,都更令美國外交界的傳統精英震驚。
俄羅斯以武力手段兼並克里米亞的問題,是一個涉及基本國際規則和道義的問題,美國在如此重大的原則問題上,如果不能主持公道、維護規則,那麽美國作為世界領導的道義基礎和合法性就會立即崩潰。這也難怪「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始終認為特朗普是美國領導力和軟實力的極大傷害。
如此不靠譜的話都敢說了,也確實反映了特朗普带領美國向世界「劈炮」請辭的決心,應該不是開國際玩笑。正如特朗普在提名大會演講中所說的,「政治正確的代價,美國已經無法承擔了!」
如果美國連「同文同種」的歐洲國家都不管、不顧了,那麽美國軍隊撤離日韓和東南亞,豈不是可能性更大?如此局面,對於中國和俄羅斯,既是難的的好消息,當然也是極具挑戰性的重大戰略機遇。
接盤世界考驗中國定力
世界老大突然鬧「辭職」了,正在努力重新攀登世界之巅的中國,豈非天賜良機、天命所歸?這確實是一個突然的驚喜和巨大的誘惑。但歷史從來不缺少意外,而功敗垂成和欲速不達的案例,似乎比盛極而衰的案例更多。
接盤世界,中國完全可能,但時機至少遠未成熟。中國必須抵擋誘惑,以免重蹈大國博弈中常見的欲速不達、功敗垂成的前車覆轍。 大國博弈,經濟永遠是實力最根本的基礎,軍事、外交和軟實力,不過是經濟實力的自然延伸。
從經濟的角度看,坐二望一的中國,無疑正處於最有利的時期。盡管進入新常態之後,也存在各種困難,但總體的相對優勢,在全球仍然是最好的。按照中國政府的戰略判斷,如果不出重大意外,中國經濟能夠繼續保持中速增長,那麽最晚到2025年左右,中國經濟總量就可能追上甚至超越美國的經濟總量,那時候,中國也成功越過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在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上,也有長足進步。那時候,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和比例將繼續提升,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和影響力,也自然水到渠成。
2026年中國名義GDP或超美
2013年,中國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最大的出口國和最大的順差國了。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測,2015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為15.5%,比2012年提高4個百分點。同時,與美國的差距明顯縮小,2015年GDP相當於美國的63.4%,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如果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觀點,中國經濟在2014年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5年1月,他在《名利場》雜志發表的《中國世紀》中宣稱,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從2015年開始世界進入「中國世紀」。有着梁啟超血脈的瑟夫?斯蒂格利茨,是對中國最友善的美國經濟學者之一,多年來一直在國際場合不遺余力地為中國鼓與呼。
2015年6月25日,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下屬智庫在報告《長期宏觀經濟展望:2050主要發展趨勢》中預測,以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計,中國將在2026年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並至少將這一領先地位保持至2050年。報告預計,到2026年,中國將以微弱優勢領先美國,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28.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同期的28.3萬億美元。同時,到205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105.9萬億美元,相較之下,美國同期將達70.9萬億美元。
這個預測數據與普華永道的預測數據大體相同。美國普華永道會計师事務所也曾在去年2月發布《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稱,到本世紀中葉,按市場匯率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倍左右。
中國仍需耐心等待半世紀
經濟實力只是大國博弈最根本的物質基礎,但不是全部。按經濟實力而言,在1872年美國GDP按購買力平價就已經第一次超越英國,但是世界老大的地位從英國完全轉移到美國手中,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
從美國經濟第一,到「美國世紀」的真正開始,時間跨度將近百年。
最不可忘記的是,期間還發生過兩次席卷全球的世界大戰。正是這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後起的爭霸者德國和日本打回原形,同時也重創了英國和整個歐洲。美國雖然也參與了這兩場決定世界命運的大戰,但美國從來不急於與大英帝國爭奪霸主地位,兩場世界大戰中,美國無疑佔盡了漁翁之利,並水到渠成地開啟世界歷史的「美國時代」。
今日的美國,雖然總體實力相對下降,但主導世界格局,仍然游刃有余。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優勢和美元所扮演的世界信用貨币角色,是目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挑戰和替代的。
軍事方面,隨着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軍事能力的現代化也在加速,中國軍費開支也在迅猛提升。但從一個更長時段觀察,中國累計的軍費開支仍然無法跟美國相提並論。從1950年到2000年階段,中國每年的軍費開支幾乎從來不超過一百億美元。但從1950年到2000年,美國的軍費只有短短幾年不高於五百億美元,1980年之後,美國軍費都在千億美元之上。從1950年到2015年,中國65年來的軍費之和折合美元約為13179億美元,美軍的軍費之和為155294億美元,為中國的11.78倍。
信用貨币方面,美元作為全球信用貨币的主角,仍然沒有任何一種貨币具備挑戰能力。在2015年的全球支付貨币市場份額中,美國仍然超過42.08%,人民币則只有2.03%,後者只相當於前者的零頭。在全球儲備貨币市場份額中,美元更牢牢佔據6成以上的份額。人民币與美元的差距,比中美兩國的軍事能力的差距還要大。
對於中國,至少在半個多世紀之內,最大的利益仍然是做一個戰略跟隨者和協助者,而不是一個正面的挑戰者、競爭者。筆者以為,這是行走在重新攀登世界之巅台階上的中國,必須理清的基本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