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6

中國為何成全球可持續發展樣板?

2016-09-22
来源:人民網

   賈晉京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發展描繪了新願景,是指引全人類經濟社會政策的綱領性文件。在這一文件出台1周年之際,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聯合國總部主持“可持續發展目標: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世界——中國主張”座談會時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發展,沒有發展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必須是可持續的,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是開放、聯動、包容的發展,是全球的共同事業。

  李克強總理的這番講話,體現出中國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理念高度與積澱深度,彰顯出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的氣魄與格局。作為2016年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的主席國,中國也擔任著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方案起草者、實施牽頭者角色,中國經驗也必然會被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工程”。

  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有著理念積累。早在1997年,中國就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國家戰略。2002年又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而剛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首次把發展議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並把可持續發展貫徹在創新、活力、聯動等其他政策體系的各個環節當中。

  在發展的可持續性方面,中國有著經驗積澱。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讓4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占到了同期全球脫貧人口總數的九成以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2/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3/4,並且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網。這些經驗,在當今時代愈發凸顯出全球價值。

  放眼世界,解決發展可持續性問題日益迫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8年來,低增長、低需求、高失業率等世界經濟“病症”不但沒有消退,反而向深層次發展。全球范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日漸嚴重,全球價值鏈不但沒有普惠發展中國家,反而由於“貿易小圈子”抬頭而日益碎片化。環境、反恐、社會、衛生等全球性社會議題都在趨向嚴峻化。不合理的國際經濟運行模式如果得不到改變,全球可持續發展就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困難。

  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驗,將為全球經濟邁入可持續發展新道路提供新的路線圖。在中國向聯合國提交的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立場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方案”的六大原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全面協調、包容開放、自主自願、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其中,包容開放原則強調實現包容性經濟增長,實現聯合國提出的“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目標,同時要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自主自願原則支持各國根據自身特點和本國國情制定發展戰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在氣候變化議題上,發展中國家有共同發展權,並且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

  在全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村”的時代,經過世界1/5人口成功檢驗的中國經驗,必將為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部主任)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