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雙十一”,除了消費還能不能談點別的

2016-11-16
来源:新浪网

     作者:常江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網購狂歡節剛剛落幕。毫無意外,往年的消費記錄再一次被打破。這些數據不但震驚了我們這些身在中國的消費者和觀察者,也讓外國的“小夥伴”們驚歎不已。不但歐美主流媒體紛紛關注並分析“雙十一”帶來的狂熱消費現象,就連在中國生活的外國朋友也不自覺地陷入了這場全民消費的汪洋。
 
  一位我熟識的非洲朋友在北京某大學讀書,他即表示自己飽含熱情地參與到了“雙十一”的購物狂歡之中。在他看來,這種強大的全民運動,無論是基於消費還是其他什么理由,都是讓這個國家保持活力的原因。“我喜歡待在中國,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這裏很熱鬧。”無獨有偶的是,一位我教過的學生,現在美國深造,在微信上表示她十分懷念“雙十一”的氛圍,“不在於究竟買了什么東西、花了多少錢,而在於人們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了情感上的聯系。”
 
  我本人並不是一個狂熱的網購愛好者,所以“雙十一”對我而言也不過是平淡無奇的一天而已。但我的確可以感受到在這一天的前後,身邊的人似乎陡然對生活增添了許多的興趣和信心,越來越多的人打心眼裏相信消費正在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我在瑞士生活的時候,感覺世界挺清淨,那裏雖然科技發達、人民富庶,但線上消費也從未成為一種主流的生活方式。大家在一起經常討論最近在讀什么書、看了什么畫展,基本沒人討論花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東西。當然,也不是說這種方式就對,但不跟物質消費捆綁太深,生活往往就沒那么累。我那些瑞士朋友始終很難想象一天網購1200億是個怎樣的概念。如今,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與世界上其他地方區分開來的,仿佛不再是文化或其他什么,而是日益便捷和狂熱的消費行為。
 
  我對消費沒偏見,但消費成了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標簽,卻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實際上,如果我們十分仔細地對當下中國人的共同生活方式做一番審視,恐怕已經很難挖掘出其他有曆史與文化意涵的元素了。反而,無須曆史與文化背景的、去時空化的消費,卻越來越成為集體記憶的觀念、行為和談資。我不禁想起一位朋友對我發的牢騷:如今,無論與人談論什么話題,不出三句總是會“拐”到房價、股票和網購上去。這其中的可歎之處在於,這些話題未必就是人們生活的重心,但離開了它們,人們便會手足無措,不知還能說些什么。
 
  一個無法談論志趣和思想的文化是很難令人尊重的,而我們的文化便正緩緩向基於消費關系的虛無主義方向滑落。在“雙十一”營造的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消費神話之下,其實潛藏著很多冷而殘酷的現實。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