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巨嬰國》:中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媽

2016-12-30
来源:澎湃新聞網

  【編者按】金星主持的電視節目《中國式相親》最近火了,很多人批評節目里的男嘉賓們都是“媽寶”。恰好最近心理學家武志紅出版了新書《巨嬰國》,他認為中國人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而這樣的國家,就是“巨嬰國”。書中,武志紅分析了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以及由此催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其中一篇。

  《巨嬰國》書中插圖,畫家岳敏君作品。

  戀愛中,我們在尋找什么?至少,中國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媽。

  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樣也是如此,無論是蘿莉找大叔,還是讓中國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實可靠男人,都是“媽媽”,都是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為什么都要找媽,因為在嬰兒期,我們得到的母愛質量普遍不怎么樣,這導致我們內心里都有一個匱乏的嬰兒,而渴望再有一次機會,找到好的母愛,以治療生命最早期的傷痛。

  我們喜歡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實際上,我們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國父母容易認為,孩子3歲前怎么對待都可以,反正記不住。但其實是,孩子越小,越需要呵護和照顧,特別是6個月前,如果嬰兒嚴重缺乏愛,那會導致最嚴重的心理問題。

  可以說,對于1歲前的小嬰兒來說,怎么愛他都不過分。作為新的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系理論認為,母親對孩子自我的影響,是決定性的。3歲前,父親對孩子的直接影響比較小,他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太太。

  我們也有類似的說法,如“爸爸熊,熊一個;媽媽熊,熊一窩”、“一個好媽媽,益三代;一個壞媽媽,害三代”,等。

  但是,我們的產假只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復的時間,中國的老人又習慣將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家庭一起制造了母親與嬰兒的分離。

  我聽到太多這樣的故事:媽媽頭腦上知道,孩子3歲前,不要和孩子有長時間的分離,但她們就是有各種現實的原因不斷與孩子分離,譬如送回老家,而且還多次分離。這看起來是現實的原因,但去了解這些媽媽的成長史,會發現,她們小時候也都和自己媽媽分離過。

  所以,很多時候,就會有種無意識的力量推動媽媽或爸爸,導致他們的孩子,要去經歷他們曾經有過的分離創傷。并且,特別糟糕的一點,我們普遍對媽媽不夠友好,著名的婆媳大戰中藏著新媽媽的無數血淚。越是重男輕女的地區,這一點就越嚴重。

  譬如在廣東潮汕地區,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是孤立無援的,爸爸把自己父母放在第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親人與工作再次,而妻子永遠是最末位的。特別是,當出現婆媳大戰時,男人們幾乎都會站在自己媽媽這一邊。在這種狀態之下,還要求新媽媽們做好媽媽,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就太難為人了。

  并且,不可思議的是,婆媳大戰,多數就是圍繞著新生兒開始的,而這時新媽媽是最無助最需要支持的,這簡直就是在要新媽媽的命。

  既然丈夫靠不住,婆家也無愛,當有了孩子特別是兒子后,媽媽們便將注意力轉移到兒子身上,并且會把對丈夫的一些情感和期待放到兒子身上,這導致兒子從小就體驗到了被吞沒感。正常的養育,是媽媽圍繞著孩子的需要轉,而這些家庭的男孩們,則是從生命一開始,就要學習圍繞著媽媽的感覺轉。

  結果,這些男孩們,在嬰兒期沒有體驗到被“好媽媽”照顧的感覺。女孩們的遭遇則更慘,她們容易成為媽媽“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

  戀愛,是對童年早期經驗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創傷和渴望,在戀愛中都會呈現出來。既然嬰兒期沒有得到好媽媽,這會導致在戀愛中,大家都會找媽。并且越是匱乏,找媽的欲望就越強,所以相對更匱乏的女人們,即便在感覺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擇的時候,還是選擇更母性的男人。

  所以蘿莉找大叔這種事情,在西方是偶爾出現,在東方則成了常見現象。蘿莉總是嘟著嘴,這是在要奶吃。她們渴望被包容,想要安全感,而同齡人只有熱情,這熱情也常是巨嬰水平的,所以要找大叔。大叔不僅僅是成熟,甚至根本就不是成熟,而其實是具有母性的男人,沒有乳房的“媽媽”。

  并且,大叔是被閹割的,面對成熟的女性,他們會有自卑,而像小女孩一樣的蘿莉,讓大叔有了被需要感。按照正常的心理發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夠多的愛,那么到了大學畢業的年齡,會去尋找激情和獨立。如果這時候有男人對你說,你不用工作,每個月給你多少錢,我來照顧你,正常女孩一般會拒絕,因為她不想被約束。但是蘿莉容易答應,因為她只是生理年齡成年了,而心理年齡還是一個小嬰兒,還渴望被一個媽媽養著照顧著。

  每個時代的中國女性都有大叔情結。中國總體上是男權社會,女性缺乏安全感。一個來訪者跟我說,在潮汕地區,一些女高中生與大叔在一起,都不是要大叔的錢,只是希望從這些大叔身上獲得一些關注和愛。

  這樣的女孩,常是多子女家庭中最被忽略的孩子,而在與大叔的關系中,還會重復她們之前被忽視的關系模式——那個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會將所有的關注傾斜在她一個人身上。

  繼續談談大叔。很多大叔在小時候便是懂事、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他們少年老成,小孩子的天性過早丟掉了。他們與蘿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時,也滿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償。

  中國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這都是嬰兒在找媽,兩個人活成了親人,也許會非常親密,但很容易感覺到,兩個人的發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雖然很親密,談不上精彩。因為精彩屬于個性化的部分。

  我見過很多看上去很理想的戀愛,一開始驚嘆男女雙方的浪漫與投入,那真是全情投入無怨無悔,但不知為什么,兩個人越活越苦,很多慘事不斷發生,并且兩個人的個性發展好像也停滯下來,最終像王小波所形容的,就像兩只小老鼠在談戀愛。

  對此,一位女子有非常好的形容,她說,她感覺和前夫的關系,就像是兩棵歪脖樹擰在一起。

  這樣的關系中,兩個人都是在輪流扮演巨嬰和全能媽,一會兒你是巨嬰我是全能媽,一會兒我是巨嬰你是全能媽,都在全心全意考慮彼此,但同時,都感覺到對方沉重而脆弱,自己的發展被綁住了。

  見過很多個這樣的戀愛關系后,我明白了,他們就是在竭力建立共生的關系吧。我只有你,你只有我,我們的世界完全重合在一起,思想統一……最終差異像消失了,而發展也消失了。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我見過的這些關系,多數都沒有孩子,因為有了孩子就會破壞兩個人的共生感。

  養育孩子有三個階段:

  6個月,是共生期,我稱為一個人的階段,嬰兒覺得和媽媽一體。

  6個月到3歲,是分離與個性化期,兩個人的階段,我是我,你是你,我們在一起。

  3歲后,是俄狄浦斯期,三個人的階段,我是我,你是你,我們中間還有我們共同擁有的另一個人。

  愛情的發展,也需要這三個階段吧。也的確有一個經典的愛情三階段論:第一階段,1+1=1,我們是一個人;第二階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為你;第三階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們在一起。

  第二階段的憎恨很重要,活過這個階段還能幸存,才進入第三階段,是兩顆獨立的靈魂,彼此相愛。

  最后再說說安全感。關于安全感,國人容易有單一的物質化界定,比如房子、車子。沒有房子就不能結婚,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丈母娘推動了中國的房價。并且,國人也總是在勸那些在婚姻關系中沒有愛情的人,別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真相是,真正能夠制造安全感的只有愛。(文/武志紅)

  《巨嬰國》,武志紅/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版。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