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樹能力來評判一條魚,他將一輩子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先讓我們來看三組圖片
▼
這是150年前的馬車
這是現代的汽車
差很多是吧?
這是150年前的電話
這是現代的電話
也差很多是吧?
▼
這是150年前的教室
這是現代的教室
是不是覺得有點丟臉,
但這確確實實過去了超過一個多世紀,
沒有任何改變。
▼
很多人卻宣稱,學校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對未來做好准備。不禁讓人思考,學校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為未來做好准備?還是為過去?
現代教育是如何形成的?
在更早期,絕大多數人住在農村,農村多數人的生活和工作遵循著封建舊貴族的規則,除了學習手藝和謀生的生意手段,他們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只有富人和那些加入教會的人才能接受教育。
但是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隨著一系列的技術創新、蒸汽機革命和新行業的興起,大量的人潮從農村湧向了城市的各大工廠,從而出現了工人階級,而隨著工業革命進入19世紀,在工人階級和舊貴族之間出現了一個在新經濟體中繁榮起來的人群--"中產階級"。他們包括業主、行業大亨、律師、醫生、會計師、企業家和他們所依賴的投資者和金融家。一些中產階級是依靠自己的天賦和決心從貧困人群中脫穎形成的。
與此同時,封建舊貴族的權力開始松動,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呼之欲出。這一時期,許多機構遍布歐洲和北美,致力於促進商業、貿易、技術和藝術和科學思想之間的交流。
正是在如此動蕩的情況下,對有組織的大眾教育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稅收收入和中產階級消費能力的不斷增長也讓教育系統有了資金。這種教育系統是許多因素共同醞釀而生的
工業化與教育的關系?
工業化需要更多的體力勞動者而非大學畢業生,這一需求比例大約是百分之八十比二十。所以大眾教育像一個金字塔的義務教育結構--小學教育數量最大,中學教育數量稍小,高等教育則是數量稀少的金字塔尖。
而且這個時期的教育原本是為了訓練人們進入工廠工作而創立的,這也解釋了為何讓學生一排排整齊的就坐,叫他們安靜的坐好,上課要問好、講話要舉手、下課要起立。並且給他們短暫的休息時間去吃飯,一天8個小時告訴他們應該思考什么,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當然,還要告訴他們為了得到高分"A"而競爭,一個用來衡量商品好壞的字母,所以叫"A級肉品"。
工業化過程是線性的,"線性"原則適用於生產制造,但不適用於人。
如果一位醫生開給所有病人的藥全都一模一樣,後果根本不堪設想,多少人會因此病的更重,但是換成教育制度,這正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教育上的誤診,一位教師站在20位學生面前,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優點,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夢想,但是他們卻用同樣的方式教育相同的東西,可怕嗎?
教師可以說是社會上最重要也最高尚的工作,為什么高尚。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相應的薪資,難怪學生也沒有獲得應有的教育。教師的薪資應該和醫生一樣高,因為醫生能夠動心髒手術拯救人類的生命,而好的老師能夠觸碰到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活出自己的生命。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工業化教育形成的浪費和副產品包括,那些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學生,或是那些天賦不被教育系統重視的學生的輟學、疏離、低自尊和就業困難。但他們仍然和其他人一樣,承擔失業救濟和其他社會福利項目的成本。如果教育能真正給每個學生同樣的機會去探索自己的真實能力,創造自己最好的生活,這些救助項目就根本不會出現。
所以,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是我們應該改變還是學校應該改變?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排名第一的TED演講人肯·羅賓遜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