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1

千人戲棚座無虛席 祈七仙姬庇佑 十四鄉七聖宮酬神演戲开锣

2018-11-05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受現代文化風靡的國際大都會香港,傳統粵劇在新界鄉村酬神活動中備受村民喜愛。10月19日「西貢北約十四鄉官坑七聖宮第八屆酬神演戲」舉行拜神及粵劇開鑼,「新群英劇團」一連5個晝夜上演11場粵劇,首演經典選段《七彩六國大封相》;名伶龍貫天、陳儀更是粉墨登場,上演壓軸劇。21日正誕日,容納近千人的戲棚座無虛席,鄉民以大戲酬謝七聖宮神靈七仙姬,庇佑「福澤鄉梓、國泰民安」,老一輩戲迷鄉親相聚睇劇憶當年鄉情、師生情。

  70年代一度停演

  10月19日(農曆戊戌年九月十一日),首日下午5時,西貢北約鄉各村鄉紳先於官坑七聖宮拜七仙姬,祈求會務事事平安。晚上7時,古廟對面戲棚的大戲開鑼,首演經典選段《七彩六國大封相》,「新群英劇團」名伶龍貫天、陳儀粉墨登場,在一連5個晝夜上演11場粵劇。21日,正誕日場演戲,可容納近千人的戲棚座無虛席。

  第八屆酬神演戲籌委會名譽會長、該廟宇管委會主席林啤,憶述當年七聖宮古廟演劇及負責組織演劇的由來。他表示,上世紀50年代初沒有交通道路(萬宜水庫未興建),該鄉一切運輸皆循水路來往,所以,籌備演戲是一項艱巨工作。那時村落以四甲劃分(東、西、南及北社),東社由西徑村、井頭村、大洞及瓦窯頭村組成,南社有輋下村、馬牯纜村,西社則為官坑村、泥涌村及西澳村,北社為樟木頭村及烏溪沙村,籌備演戲由四甲各個村負責。惟70年代中期,青壯鄉民於海外謀生,各村未能承擔艱巨的籌備工作而終止演戲,到90年代,交通改善,該鄉又恢復酬神演戲,1997年,七聖宮重修後開光,三甲由廟宇管委會取代,另一甲因政府行政區域劃分而退出,該會訂三年一屆公演粵劇,酬謝神恩。

  七聖古廟已有300年歷史

  他介紹,當年,四甲順序每歲演戲輪流擔當司理,司理負責各籌備演戲行政、後勤事宜,其他三甲派員協助搬運棚竹、戲箱及發電機,各樣工具靠水路用船運送到泥涌鴨仔浪海邊上岸。當年有份參加搬運的該鄉委會執委、居於輋下村的蔡馬養憶述,當年的戲棚同今屆戲棚面積相同,不同的是當年無電、無公路,要抬發電機發電照明,又要抬演劇物資包括搭棚物料皆靠水運肩扛到十四鄉。田寮村村民劉有興回憶,60年代初,他只有十幾歲,無法與大人們扛起粗壯的竹竿,但能扛短細竹。而他逢戲必看,今屆主要睇台柱龍貫天演《鐵馬銀婚》、《雷鳴金鼓戰笳聲》及《帝女花》等5部戲,而名伶陳儀的戲也要睇。

  當日,從河上鄉外嫁泥涌村的侯玉娥老師再與昔日學生、現西貢北約鄉委會及今屆籌委會的副主席李貴有於七聖宮廟前聚會。侯玉娥表示,當年她到官坑教書,能講英語、圍頭話,惟不會客家話,故要學客家話,而1970年前後官坑教室不夠用,便借用古廟左側屋做教室,可以容納一班約30餘名學生,李貴有就是其中一個學生,一個很乖的學生。然而,李貴有卻說自己「奀皮」,屋門鎖住時,會翻窗入教室。師生除憶述趣事,又共同追溯七聖古廟歷史,據先祖歷代相傳,七聖古廟始建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餘年。

  供奉七仙姬原因有多版本

  至於廟中何以供奉七仙姬則有多個版本,其中,乾隆年間十四鄉有大旱,源於烏龜沙(烏溪沙)的烏龜興風作浪,八仙嶺上的何仙姑偵知,通知七姐下凡戰勝妖魔(烏龜),十四鄉鄉民於此廟酬恩,稱為「七聖古廟」,而村婦則於農曆七月初七,拜七姐求緣渡難關。

  當晚出席正誕授旗儀式並與鄉民齊睇戲酬神的主禮嘉賓,有行政會議成員、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大埔區議會主席、新界鄉議局副主席張學明,大埔區當然議員、西貢北約鄉委會主席李耀斌等。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