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憂患識字始

2020-01-13
來源:單讀

  漢字承載思想和文化,同時自有其文化脈絡。單讀的老朋友胡赳赳带着新作品《赳赳說千字文 2 》歸來,通過《赳赳說字》系列視頻,為大家講述漢字背後的故事。


  認字洗腦,識字醒腦

  撰文:胡赳赳

  借《赳赳說千字文 2 》出版之際,我們來講講大家時刻都在使用的“漢字”。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漢字,所以我把它稱為“日用品”;又因為漢字有着悠久的歷史,並蘊含着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也把它稱為文物。

  不知字的本義

  當代作家寫的東西遠不如民國作家

  我最早做“赳赳說字”時,就發現當代的作家、詩人,寫的東西遠遠不如民國時期的作家、詩人,我一直在想這是為什麼。之前自己寫文章時,還感覺自己寫得很好,但時間久了,總覺得文章的重量感不夠,內容流于表面,做不到一字千鈞。後來我想到,是不是因為我對傳統文化了解得不夠深入,是不是因為文言文沒有學好,古漢語知識不夠,結果導致寫作太過淺薄。

  最後我發現,有一點我們完全是空白的——我們在上小學時,並沒有正兒八經地接觸到“小學”。傳統意義上的“小學”同現在的小學是不一樣的。傳統意義上的“小學”,是訓詁學,現在也叫文字學。文字學會告訴大家,漢字是怎麼來的,最早是怎麼寫的,它的本義是什麼,引申義又是什麼。這樣從漢字的淵源講到漢字的流變,在好玩有趣的同時,讓漢字充滿了生命力。

  但是後來就沒有了“小學”這一門課,我們日用漢字而不知其本義,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不知漢字的來源,導致人們現在寫文章,特別是在寫詩時,始終用不好一個字,沒有辦法用出字的本義,甚至有些字的本義都已消失了,無從考證。

  比如“本來”,現在很少把“本” 和“來” 分開用。實際上,“本”和樹木有關。為什麼?因為“本”原是指樹根,所以現代漢語才會將“本”和“根”組成詞連用。

  而“來”,本義是指外來的物種——麥子。所以“來”的形狀就像是麥子的麥穗。後來“來”被假借成過來、來往,所以就在“來”的下面加上部首,變成小麥的“麥”,來表示麥的本義。

  很多字如果不去追究,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字的本義消失了,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但是知曉並用出字的本義時,你的文章就會顯得特別高級。比如“有鳳來儀”,“鳳來了”表示祥瑞,而“來”在這里有另外一層語義。“來”表示带來了外面的食物,因此其本身就表示祥瑞。因此我們可以把“有鳳來儀”理解成鳳凰銜着小麥的種子而來。又由于“風”和“鳳”是通假字,所以“有鳳來儀”也可以理解成風刮來麥子。這樣去理解字詞的含義,你就會比別人理解得更加深入。文字能带來充滿詩意的想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是我們對于文字學應有的態度。


  《赳赳說千字文 2》

  趙赳赳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

  為何不再有文字學課程

  民國後不重傳統、忽視教育

  為什麼不再有文字學這門課?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民國“五四時期”開始倡導白話文。那時候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和“民主”能夠救中國,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糟粕,是靠不住的,所以“五四運動”要把中國傳統束縛人性的封建禮教全都打碎。“五四運動”以後,就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學校,以學習西方的知識為主,教育體制也是向西方看齊。這是第一個原因,在教育體制上不再重視傳統的國學教育。

  第二,解放後,中國的文盲實在太多了,中國當時有四萬萬同胞,也就是有四億人,但是文盲率高達87%,有將近九成的人是不識字的。那麼怎麼辦?當然要掃盲。但是在當時,學校是完全不夠用的,對此有兩種解決辦法。第一,把漢字進行簡化;第二,盡量讓大家能夠快速使用文字。因此學校教學生認字時只教字的音、形、義,對于字的本義和流變,學校就不再教授。只有大學的中文系包括漢語言文學、古代漢語等專業,才會教學生斷句和訓詁。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字卻不知其來源,這就有點像你睜開眼睛時,別人告訴你這是你的媽媽,但是你睜開眼睛看到的這個媽媽,是不是真的媽媽,其實你並不知道。人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會被洗腦?就是僅靠別人給你灌輸想法,但你卻沒有辦法去確認自己的身份,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究竟是不是真實的。動物界就把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對象認作母親。西方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即便你媽媽說她愛你,你也要核實一下。”換句話說,即便你媽媽說她是你媽媽,你也應該核實一下。我們核實有很多辦法,通過情感去核實,通過醫學的DNA 去核實,通過相貌等等去核實。文字也是這樣,即使知道了漢字現在的音、形、義,但是其義究竟是引申義還是本義,我們需要去驗證,去核實。

  第三,當時以階級斗爭為綱,大家認字後就能讀書寫信、看報算賬,這就算知識分子了,然後要盡快投入到斗爭和生產中去,所以我們的識字課在無形中就完全停滯了,這也導致了人們的文化水准普遍不高。除了一些老先生的作品外,當代作家寫的文字,質量都是非常不可靠的。

  我之前主持修復《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就是為了和讀者一起追本溯源,探尋漢字的本義和流變。《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是一百一十五年前,胡適、茅盾、竺可楨等人的啟蒙識字課本。那個時候,十二歲之前就要認識三千個漢字,而且每個字都給出了說文解字的含義。

  很多人以為識字很難,是專家去做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識字是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到什麼程度?實際上識字是六到十二歲的小孩子學習的知識。

  比如漢字的“字”就有多種說法。如訓詁學里稱獨體字是文,合體字是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獨體字,會意字和形聲字是合體字。先民最初在創造文字時,從獨體字走向合體字,文字就變得高級了,甚至可以無限繁衍下去。

  有兩種創作獨體字的方式,分別是象形和指事。例如在象形字中,“日”表示太陽。在指事中“上”有兩橫,短的一橫在上面,長的一橫在下面,以此突出“上”的方位。

  形聲字就變得更復雜,比如左邊是形,右邊是聲。比如河流的“河”,發的是“可”的聲,由此“河”就變得很高級。

  所以“文”和“字”,在文字學中具有不同的含義。

  “字”不僅僅指我們現在文字,事實上當字指文字時,就已經是引申義了,而它的本義是“待字閨中”的“字”。“字”的上面是寶蓋頭,下面是“子”,是指受孕在家里生孩子。而“待字閨中”就是指女性還沒有生孩子,還沒有出嫁,所以“字”就是家中有孩子的意思。後來因為大家認為文字是有生命的,所以就把“字”借用過來了。

  識繁用簡

  對簡體字要心平氣和去對待

  我們不能因為現在多使用簡體字而少使用繁體字,就對簡體字產生怨氣。這是因為怨氣會影響你的情緒,带着情緒去使用簡體字,你就不能使用好簡體字。

  實際上,語言文字有着約定俗成的特點。如果無法約定俗成,文字就推廣不下去;如果俗成了而沒有約定,文字就無法大范圍地傳播。所以使用好文字有兩個必要條件:一個是約定,就是大家說好了,都這麼用;一個是俗成,俗成就是大家還真這麼用。所以無論簡體字有多少問題,都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都是次要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它推行成功了。

  我們要心平氣和地去使用簡體字,因為簡體字現在是大眾文化的載體。如果我們不能心平氣和地使用簡體字,並且對文字語言采取了自暴自棄的態度,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但是我們必須識繁用簡,也就是要認識繁體字,熟練使用簡體字。語言有個特點,你使用它,它就是活的;你放棄它,它就是死的。所以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我們都應該用起來,讓漢字充滿生命力。

  漢字的起源

  可能是有識之士造出來的

  某種意義上,中國其實是一個文化概念。這是因為各民族之間已經混同過很多次了,比如滿族和蒙古族都曾入主華夏;而五胡亂華時期,其他外來的民族和軍閥也曾佔據過主導地位。而在盛唐時期,我們也同化了很多其他的民族。所以中國其實是一個文化概念,也就是同文同書,使用同樣的語言文字。同文同書很重要,這在精神層面上決定了中國的統一性——盡管各地均有自己的方言,但是文字相同,語言共通,更有着共同的精神圖騰。

  因此我認為,如果不能深入理解自己國家的文字,那麼作為一個中國人,是不太合格的。

  我認為,文字是由勞苦大眾、普通人民中的有識之士造出來的。文字經歷過漫長的時間,在集體中誕生,最早是被權力階層所采用。也就是說,文字可能首先是由巫师、酋長所采納使用的,而戰爭或者祭天,則是最需要使用文字的。這是因為在戰爭中,人們需要知道一些記號;在祭天的時候人們需要文字祈拜上天,並記錄下上天給予的啟示。因此中國的很多文字來源于戰爭或者祭祀。

  人生憂患識字始

  通過識字培養自己的定力

  當世界上有了文字以後,就可以記錄信息,保存知識,並在歲月的前進中變成歷史文獻;而經過時間的淬煉,蘊含着智慧的文獻就變成了現代的經典,變成了我們要去學習的思想和知識,甚至成為我們文化前進的不竭動力。

  我曾經引用過一句話,“人生憂患識字始”。我們要不要這個“憂患”?我們本身可以麻木,我們不需要覺知覺醒,我們就這樣活着其實挺好,每天喝點酒,有空了出去旅行,和朋友一起消磨時間,聊聊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為什麼還要去思考一些更深層的東西?實際上這個也在追問生命的本質,人的意識狀態究竟是什麼樣子?人為什麼要自尋煩惱?為什麼要去探究一些原本不需要知道的東西?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要去探尋文字背後的密碼和信息?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一直有很多的專家、學者去講解“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道”的原始意義很簡單,它是指人要睜大眼睛,要抬頭看路,這就是道。所以越深刻的道理越簡單。道是什麼?就是讓你找到正確的道路,不要迷失方向。

  可是我們又經常會迷失方向,我們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走着走着就走到另外一條道路上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就像我們開車一樣,開到另外一條路上,去到了另外一個目的地,而且離最初想去的目的地越來越遠。

  人經常會感到糾結,經常手里做着 A ,心里想着 B ,就是因為同時選擇兩條路,才會感到糾結。這也就是西方哲學家說的,一個人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對于你來講,你糾結的原因是因為你想同時踏入兩條河流。你在 A 這條河流當中,還想着 B 那條河流。

  我們做事情也是這樣,比如有些人想寫小說,可是他卻一直在寫新聞報道;有些人一直想做電影,可是他卻在做紀錄片,等等。人無時無刻不在糾結當中。

  還有一些人,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想就是混一下,凡是他覺得好的東西,就跟着學一下,但他始終沒搞清楚這件事究竟是什麼。他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反正這個也能做,那個也能做;這也做得不錯,那也做得不錯,然後很快幾十年就過去了。

  這就是因為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定力,而這個定力就從文字當中得來的。因為研究文字,你必須特別有耐心,反復去查對相關資料,才有可能把理論上的事情弄清楚。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培養出“文化自信”;有了這個文化自信,就有了定力,不會再受東風、西風的影響,也有了包容之心,能夠容納對立的觀點,接納不同的角度。

  這就是“認字洗腦,識字醒腦”的含義。“認”和“識”,“洗”和“醒”,本身就很容易混淆。“認”是說看到陌生人,第二次見面你就能認得;“識”就是熟悉後變成朋友。對于文字我們要做到熟識。

  “認字洗腦,識字醒腦”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不了解一個字的過去,僅是單方面地知道這個字的當代意義,就是“洗腦”,因為你永遠活在一個單方面的未經求證的過程當中。而“識字醒腦”,是你知道這個字的來龍去脈,你知道這個字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所以你對這個字的認識就完全不一樣。尤其是當你認識到人們“只認字而不識字”的現狀後,你可以通過學習漢字,認識漢字,去看待我們現在很浮躁的社會現狀。文化讓人開智,你會明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向,堅定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再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做自己的主心骨。

[責任編輯:鄭嬋娟]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