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化,變在哪?

2020-04-13
來源:海外網

   工作人員搬運中國捐贈老撾的醫療物資。(圖源:新華社)

  【香港商報網訊】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的“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的重要論斷引發高度關注。在當前形勢下提出的這一論斷,蘊含着中國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處理對外依存與戰略自主關系等一系列重大命題的新思考。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是國際關系的不確定因素,是一只意外出現的“黑天鵝”,但對國際關系、國際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國際環境和國際形勢將日趨復雜且具有長期性。

  第一,非傳統安全日益突出,並且呈現出爆發性、播散性、持續性等特征。在國際恐怖主義、極端勢力活動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近年來大量的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地區動亂引發的國際難民問題又不斷涌現。而國際流行疾病始終是人類的天敵之一,在埃博拉病情緩解不久,人類又不得不面對新冠病毒的挑戰。對這一新型病毒的起因、流行以及治療還處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這一流行疾病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等特征。而非傳統的流行疾病問題與傳統的權力政治相結合可能加劇國際形勢的動蕩和危機。

  第二,在疫情之下大國關系更加錯綜復雜。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可能更加嚴峻。美國一些政客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輿論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打壓和限制,更利用疫情問題不斷抹黑、污名化中國,使得中美關系更是雪上加霜。美歐一些充滿偏見的政客們還可能發起針對中國的一系列對立行動,從而挑起新一輪東西方對立。經濟全球化的走勢、全球治理的改革與提升將進一步受阻。疫情下的文明間摩擦、種族沖突、經濟甚至是制度之爭都可能被放大、誇大或誤解,加大了國際關系危機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難度。

  第三,中國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的程度不斷加大。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拓展,中國在能源資源、高技術產品、金融等方面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攀升。2019年,中國進口原油5.06億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2%。雖然管道燃氣進口漸趨多元化,但管道安全運營保障機制仍有待完善。中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及液化氣佔比較高,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或政治形勢波動的影響。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430.4億美元,略低于日本的1431.6億美元,成為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在疫情肆虐之下,中國的貿易、金融、商務服務、人員交往等受到較大程度影響,中國的產業鏈延伸、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一带一路”建設都可能因為疫情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國民經濟的影響正在不斷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關系有了新的內涵。如果全球疫情長期持續,各種環境將可能繼續惡化。中國將如何面對常態化的環境惡化,將如何應對危機疊加的外部因素干擾,繼續努力實現自身目標?從根本上說,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外依存度和戰略自主性的關系問題,在國家由富到強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有戰略資源並將其轉化為解決問題解決危機的戰略能力。

  首先,要構建對外依存新的平衡點。中國這樣的大國,必須構建對外依存新的平衡點,讓別國對中國的依存與中國對別國的依存保持對稱性,改變過去對某些國家不對稱性相互依存的局面。唯其如此,才能夠更好地保持好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戰略自主性,從戰略布局、進出口替代等方面構建全新的對外開放布局。在這方面,歐亞大陸將成為新的重點。

  其次,要進一步強化戰略自主性。強化戰略自主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強調可替代性和風險分擔。分散風險,建立新的合作市場,擴大國內市場,形成有效可靠的內循環。必須不斷擴大內需和內部挖潛,這需要國內各部門和對外貿部門的高度統一、協調部署。中國自身發展也為增強戰略自主性提供了重要基礎。能源的多種新型可替代技術可以減少對外部傳統能源的依賴。增強科技的自主性也是保障中國戰略自主性的關鍵所在。

  最後,要進一步增強戰略儲備。戰略儲備決定着戰略選項,戰略選項決定着戰略自主性的程度。中國必須不斷強化戰略資源的儲備,必須要有多種預案和戰略儲備。

  總之,將對外依存調整保持到一個科學合理的水平,與加快自我發展、深化改革進程是相統一的。中國要更加注重均衡發展,不斷擴大海外利益保護能力、戰略通道、能源運輸線的多元化需求。與此同時,中國需要強化對外貿易平衡,加強引進來,擴大內需等舉措。而強調戰略儲備,擴大和完善國內市場是一個長遠的戰略選擇。

  (王帆,外交學院副院長,中國論壇特約評論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郭玉桔]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