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变在哪?

2020-04-13
来源:海外网

   工作人员搬运中国捐赠老挝的医疗物资。(图源:新华社)

  【香港商报网讯】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的“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的重要论断引发高度关注。在当前形势下提出的这一论断,蕴含着中国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处理对外依存与战略自主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命题的新思考。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是国际关系的不确定因素,是一只意外出现的“黑天鹅”,但对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将日趋复杂且具有长期性。

  第一,非传统安全日益突出,并且呈现出爆发性、播散性、持续性等特征。在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势力活动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大量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区动乱引发的国际难民问题又不断涌现。而国际流行疾病始终是人类的天敌之一,在埃博拉病情缓解不久,人类又不得不面对新冠病毒的挑战。对这一新型病毒的起因、流行以及治疗还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这一流行疾病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等特征。而非传统的流行疾病问题与传统的权力政治相结合可能加剧国际形势的动荡和危机。

  第二,在疫情之下大国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更加严峻。美国一些政客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从政治、经济、舆论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限制,更利用疫情问题不断抹黑、污名化中国,使得中美关系更是雪上加霜。美欧一些充满偏见的政客们还可能发起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对立行动,从而挑起新一轮东西方对立。经济全球化的走势、全球治理的改革与提升将进一步受阻。疫情下的文明间摩擦、种族冲突、经济甚至是制度之争都可能被放大、夸大或误解,加大了国际关系危机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难度。

  第三,中国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不断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拓展,中国在能源资源、高技术产品、金融等方面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攀升。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06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2%。虽然管道燃气进口渐趋多元化,但管道安全运营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中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及液化气占比较高,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或政治形势波动的影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430.4亿美元,略低于日本的1431.6亿美元,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在疫情肆虐之下,中国的贸易、金融、商务服务、人员交往等受到较大程度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延伸、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一带一路”建设都可能因为疫情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关系有了新的内涵。如果全球疫情长期持续,各种环境将可能继续恶化。中国将如何面对常态化的环境恶化,将如何应对危机叠加的外部因素干扰,继续努力实现自身目标?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外依存度和战略自主性的关系问题,在国家由富到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战略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解决危机的战略能力。

  首先,要构建对外依存新的平衡点。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构建对外依存新的平衡点,让别国对中国的依存与中国对别国的依存保持对称性,改变过去对某些国家不对称性相互依存的局面。唯其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保持好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战略自主性,从战略布局、进出口替代等方面构建全新的对外开放布局。在这方面,欧亚大陆将成为新的重点。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战略自主性。强化战略自主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强调可替代性和风险分担。分散风险,建立新的合作市场,扩大国内市场,形成有效可靠的内循环。必须不断扩大内需和内部挖潜,这需要国内各部门和对外贸部门的高度统一、协调部署。中国自身发展也为增强战略自主性提供了重要基础。能源的多种新型可替代技术可以减少对外部传统能源的依赖。增强科技的自主性也是保障中国战略自主性的关键所在。

  最后,要进一步增强战略储备。战略储备决定着战略选项,战略选项决定着战略自主性的程度。中国必须不断强化战略资源的储备,必须要有多种预案和战略储备。

  总之,将对外依存调整保持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与加快自我发展、深化改革进程是相统一的。中国要更加注重均衡发展,不断扩大海外利益保护能力、战略通道、能源运输线的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强化对外贸易平衡,加强引进来,扩大内需等举措。而强调战略储备,扩大和完善国内市场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选择。

  (王帆,外交学院副院长,中国论坛特约评论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