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社交規範

2020-04-13
来源:香港商报

   文/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協會會員 趙陽

  近日,一段「火氣」很大的視頻「火」了:一名自私阿姐不戴口罩登上43M小巴,有乘客好心提供口罩,她不但拒絕還諷刺其他人「個樣就死」,全車鬧爆,最終其他乘客無奈下車。這件事很典型地反映出疫情之下,社會行為規範、社交距離乃至社會心態發生的變化,凸顯了我們的城市抗擊疫情,既需要嚴格有序的公共規範,更需要每個市民履行個體責任並保持健康心態。

  傳染病是道德事件

  以不佩戴口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為例,政府沒有對這種行為發出相關禁令,正如這名阿姐在視頻中所講,政府沒修例必須戴口罩,「你們奈我何?」但從防疫角度,這樣的行為引起其他乘客的嚴重擔憂和不滿,齊聲予以譴責和制止,不無道理。這種看似模糊的界限,其實更需要具體情境下的個體去把握,不能完全依賴事無巨細的規定去裁定。我認為,這也是公共社交常識--個人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必須要注意對周邊環境和他人的影響,疫情期間佩戴口罩,說到底,這與往常巴士上進食、大聲喧嘩等不良行為引發爭議,其實是同一性質的事件,但不同的是:不佩戴口罩可能引發的疫情傳播,會要了人命,後果更加嚴重,所以原本可能公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容忍,變成了「忍無可忍」。

  疫情是對社會的全方位考驗,自然也包括社交規範、行為模式。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曾說:「大規模的傳染性流行病不僅是一個醫學事件,而且被當作是一個文學事件、一個道德事件。」從自私阿姐不戴口罩強行搭乘巴士的小事,就不難看出傳染病疫情也可能引發社會的道德危機。現在,我們能看到,由於疫情嚴重,很多親友之間開始流行「保持社交距離」;市民在超市購物排隊,也開始注意距離。對我們來說,也確實需要重新思考「親密」關係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行為習慣。

  應變得文明自律坦誠

  除了一些原本看似正常的行為可能由於疫情被視為「不道德」,還可能有其他的心態問題和責任問題需要關注。比如,那些在疫情中「中招」的病患,在康復之後,會不會被標籤化對待,甚至引發社交恐慌?畢竟,有一個常識是:疫情可能加劇群體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過激反應和歧視。這可以理解為疫情帶來的次生災害,也需要重視和警惕。

  抗疫不只在現實中進行,也在每個人的內心進行。我們如何重新審視公共社交規範,如何看待個體的責任與義務,都需要每個人有新的思考。疫情還將持續多久,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疫情應該讓我們變得更文明、更自律、更坦誠,而不應是更封閉、更猜忌、更隔閡。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