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樂見開門納醫生

2021-05-19 00:15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本港醫生供不應求的老問題,終於可望紓緩。食衛局局長陳肇始昨建議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提供新的特別註冊途徑讓合資格非本地醫生免試來港執業,預料下月提交立法會審議。

 香港醫療水平雖然不低,人均壽命亦在世界數一數二,但公營醫院長年逼爆、醫生壓力持續爆煲,卻也一直為人詬病。以每千人口計算,經合組織(OECD)成員平均有3.5名醫生,其中奧地利和挪威有約5名,歐洲國家普遍有3名以上,除卻榜末印度僅得0.8名,尾二的土耳其都有1.9名;香港呢?最新數字居然也只有1.9名,數量之少令人咋舌。若要追落後與主流看齊,全港醫生數量須至少馬上暴增一半,而在人口老化下,醫療需求勢必上升,倘不改革供應鏈,未來供求鴻溝只怕進一步擴闊。按政府保守估算,至2030年和2040年將分別欠缺1600名和1900名醫生。有見及此,近年當局已增加醫生學額,惟受累訓練醫生需時,兩間醫學院亦容量有限,單靠本地供應實在不夠,求諸境外無疑是唯一出路。譬如新加坡,所納入的海外醫生就超過5500人,高佔整體醫生人數逾四成之多。

 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一直透過貿易解決本地的能源、食品以至各類物資需求;勞動市場方面,由低技術的家庭傭工,到金融、創科等國際人才,香港也有相應輸入措施。那麼,為何輸入醫生一事,卻要大搞保護主義?保護主義誠非全然有利無弊,有人擔心境外醫生質素問題亦可理解,今次政府建議實已充分回應了社會上的疑慮。

 建議中的新註冊制度,訂明了四項條件。首先是語言及文化方面,相關醫生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相信就不用擔心會出現什麼任何溝通障礙。此外,由醫學專家組成的法定「特別註冊委員會」,訂定非本地的獲認可醫學資格名單,考慮因素包括教學語言、課程內容、醫學院的國際排名等,也有效為醫生質素把關;值得一提的是,相關醫生只是豁免在港執業資格試,他們必須在當地畢業並已註冊為醫生──類似的資格互認斷非新事,就如香港的律師、建築師、工程師亦可到其他地方執業一般。而且,經特別註冊的醫生須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擔任全職醫生最少5年,服務令人滿意和稱職兼通過在職評核後,才可申請在港正式註冊,也確保了他們必先滿足普羅市民需求,同時亦減輕他們與私家醫生直接競爭的顧慮。有曰,香港不缺醫生,只是公營的大多流失到私營「賺真銀」云云;前文所提數據已否定了所謂不缺謬誤,至於公帑運用無法追上私營「星球人」待遇(即有私家醫生每星期賺一百萬元)亦是大家必須了解的。所以,輸入醫生新制已在滿足病人需要、確保醫療質素、回應醫界顧慮等方面作出最佳平衡。

 究竟新制將為香港帶來多少醫生?政府也沒能說準,坊間亦指要在公院綁死5年的誘因不大。一如其他政策要視乎實施狀況靈活調整,假若香港醫生供不應求矛盾依然巨大,市民輪候看病時間不減反增,輸入醫生的大門亦應積極研究進一步打開。這乃是確保醫生供應充足,繼而確保「病有所醫」的惠民惠醫好辦法。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