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漢族、河南河陽人,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學時代,第一次讀《師說》一文,就頗有感悟,學習到了如何拜師學習的道理。我對《師說》的哲理甚為崇拜,往後多年,閒時也常拿該文看閱,因時代變遷,歲齡增高,知識增加,在結合當前教學、醫療、社會現象重讀《師說》一文,泛起許多思索、思考。
現將《師說》原文一錄,再逐文評說。
師說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原文完)
《師說》這篇不朽的文章,它的價值在於不論什麼時代閱讀,其中的哲理對現實都有啟示意義,使讀者回味無窮,發人深思。
我們來評讀前一部分:
文章開始,它告訴我們一位求知好學的人,他有從師。老師之業則是「傳道受業解惑也」,為學生傳授各種做人的道理,教授你各種學業、技能,並解答你的各種疑惑,這就是師者。「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對世界上一切事與物,不是你生下來就知道的,如不拜師求知,可能永遠有不惑或無知。在學習求道的過程中應「吾師道也」,對於知識比你多的人要不分貴賤,不分長與少,只要他能授予你所不懂的知識,則可認為是你的老師,你不應該把你要所求知識的人分作老、小或貴賤加以區別,你求的是道,不是人,這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道理。這個道理講得明白,說說容易,但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異常,我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有位學者,在醫療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他的母校邀請他作一次學術報告,他的一些留校授教的老同學,過去教過他的老師也來聽講,大家都認為有獨特見解,因為他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他的某些老同學,不是仔細聽講,而是在下嘀咕,說什麼我還比他大二歲,又有人說,我還比他早畢業一年,對報告內容毫無分析能力,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以比人家早畢業一年去貶低同學,這種人是否是「求道」者,為人師表的「傳道受業解惑者」?是否要再去溫讀一下《師說》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的道理?
現在我們來讀一下「恥學於師」。韓愈說,現在一般人,比掌握知識很高的聖人,相差很遠,但這些人,還「恥學於師」,好像向人求教,以人為師,會感到恥辱,不學於師,不求於道,這樣長期下去,使聖者更聖,知識高的人求知欲望越高,使他在知識上層層加疊成為聖人。而愚者,知識少的人,因為不去進一步求師學習,「恥學於師」,不求上進使他知識越發貧乏,成為愚笨者,「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所以恥師焉,惑矣。
另外,當時唐代,有士大夫一族(上層社會,或當權者),他們認為,一些為師者,與他們年齡相同,學的知識,也為相似。向地位低卑人求教則感到羞恥,向官盛者求師,恐被人家說拍馬近諛。所以造成「師道不復也」。但是,當時的一些巫術者、醫師們、音樂師及各種工匠們(當時被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屬「君子不齒」一類行業),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互稱「老師」、「弟子」,相互交流。還遭士大夫們嘲笑。這種「恥學於師」,使這些士大夫們的知識反而不及巫醫樂師及百工之人。這種傲慢與偏見阻限了他們的知識發展。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段非常有哲理兼有現實意義的「聖人無常師」。文章說孔子的一些老師,後來的學問都不及孔子。但孔子非常謙虛地說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之名言。他可以向一切知識高於他的人學習。「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講出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老師與學生之間往往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只是學習道理有先有後,有早有晚。學習的技藝各有專長之不同。僅此而言,在現實社會中,一些老師見到學生學有成就,感到十分高興,但有的老師見學生超過自己,就會胸襟狹窄心生嫉意,好像你是我的學生怎麼可以超越我?我曾目睹這樣一件事。一位在學業上小有成就,並在同業中被肯定的人,他去向一位曾經教過他的老師請教,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這位老師見面後,不分青紅皂白,第一句話,就是「走都不會走,就想飛了!」之後再也不想與之交談。使這位本想去請教他的學生十分尷尬。我在一旁視之,只能無言了,這位為人師表的老師竟是這樣對待他的學生。好似說,你曾是我的學生怎麼能超過我,如按照這位老師的思維邏輯,因為你老師沒有成名,那你就不可以成為著名科學家,因為你老師沒有成名,那你就不能成為著名學者。這種心態多麼醜陋呀!(文:吳文豹)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