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江門行

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江門行

責任編輯:薛正軒 2021-12-07 10:06:32 來源:香港商报网

走進蓬江探尋僑鄉文化 漫步青雲感受蓬勃生機

 

    12月6日,第十二屆「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江門行正式拉開序幕。本次作家採風團由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蔣子龍擔任團長,採風團成員包括山東省文聯原副主席劉玉民、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劍冰、廣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張梅、著名作家、書畫家荊歌等著名作家。當天採風團深入江門市的中心城區——蓬江區。先後參觀了華僑博物館、良溪古村、江門人才島、振振里以及啟明里等地,深切地感受到蓬江區悠久的僑鄉文化,對老一輩華僑的碧血丹心與家國情懷表示了深深的敬意。作家們紛紛點讚有著優美自然環境的蓬江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還能保留著許多歷史悠久的建築,難能可貴。

 


    五邑華僑家國情懷感人至深

 

    江門以中國第一僑鄉著稱,當天上午,採風團首站便是參觀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感受江門獨特的僑鄉文化。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3A級旅遊景區,該博物館以展示五邑華僑歷史和文化為主旨。該館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由三個館舍(台山會館、恩平會館、鶴山會館)組成,整個展覽分為金山尋夢、海外創業、碧血丹心、僑鄉崛起、僑鄉新篇、華人之光六個部分,展現五邑籍華僑華人在海外的艱辛創業以及回報家鄉的感人故事。採風團團長蔣子龍表示,通過參觀這個博物館,我切身感受到當年華僑飄洋過海謀求生計的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華僑們還不忘回饋鄉梓,赤子之心令人動容。

 

 

    在博物館裏,有幾件文物引起了作家們的注意。一張主人公的照片,一個棕色的舊布袋和一件中山裝,講述著一個「賣子救國」的故事。據記載,1937年爆發的全面抗日戰爭牽動了全世界華僑華人的心,江門華僑為了支援國內抗戰,紛紛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南洋地區有一個窮小販叫鄭潮炯,在北婆羅洲及砂勞越各埠義賣瓜子籌款。1939年,鄭潮炯把自己的孩子賣掉了,得款80元,並全數捐給了籌賑會,這一義舉震動了南洋,各地華僑紛紛投身祖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一股新的抗日救國熱潮。了解完鄭潮炯碧血丹心的愛國故事,作家們紛紛對江門華僑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不惜毀家紓難的歷史充滿了敬意。

 


    良溪古村漫步青雲 感受氏族文化傳承

 

    隨後採風團來到蓬江區棠下鎮的良溪古村。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良溪古村開基久遠,北宋時已有謝、龔、馮人氏居住。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羅貴率領36姓97戶,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至良溪。聚散隨緣,迨至今日,羅姓成了良溪村的大戶。作家們在羅氏大宗祠前駐足,欣賞著祠堂門前「珠幾留厚澤,蓢底肇鴻基」的對聯,了解古村落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和文化。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明朝初年以前,良溪村周邊生長有許多蓢草,良溪又稱「蓢底」,後因蓢草逐漸被滅,遺有溪流,又因溪水養育一方人,逐改稱「良溪」,意為「良才大用,溪水長流」。

 

 

    參觀完羅氏大宗祠,採風團沿着百年古道青雲路繼續前行。清代道光年解元羅芳為此寫下一聯:「一路青雲鬚捷足,滿輪紅日恰當頭」,隱喻後人能平步青雲,事業有成。作家們大讚對聯精彩,讀罷讓人回味無窮。作家還一路參觀了許多至今仍完整保存的清代到民國時期的建築:有貞節牌坊、祠堂、廟宇、碼頭,驛道,護村牆、河,名人故居,商舖及明清古民居等。作家們還饒有興致地品嘗了當地特產——羅氏柑普茶。著名作家、書畫家荊歌大讚羅氏柑普茶純正的口感,「良溪古村風景宜人,歷史悠久頗具特色,現在非常難找到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希望以後能夠再看看和住住。」

 


    登人才島領略蓬勃生機 發展經濟不忘紅色精神

 

    如果說良溪古村承載了江門厚重的歷史文化,那麼在江門中心城區蓬江區的江心島——潮連島建設江門人才島,則展現了江門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快融入大灣區的蓬勃生機與活力。在江門人才島智慧城市展示中心,講解員向作家們仔細講解了人才島的發展規劃以及建設情況。展示中心最大的亮點及核心為「『人才島WeCity』展示中心」,重點展現騰訊雲品牌的核心技術與創新構架形成的智慧雲集,將場館打造成為集「數據中心、運營中心、指揮中心」為一體的展用結合的新型展館。作為數據運營維護的大本營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中樞,一方面中心數據大屏集中地展示人才島智慧城市建設的實時動態數據。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可通過展示中心實現數據實時操作、監控、管理的整體運營,統攬全局。在時空交錯的智慧文旅區內,山東省文聯原副主席、山東文人書畫院院長劉玉民戴上了VR設備坐進科技感十足的「駕駛艙」,領略人才島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歷史風情。他表示這樣智能的體驗讓人難忘。

 

 

    隨後採風團還來到李少石事跡展覽館,聆聽了革命先烈李少石的紅色革命事跡,從李少石的紅色家風中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黨紅色底蘊的傳承與實踐。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王劍冰表示,我們要牢記革命烈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不顧身的崇高精神,李少石先烈的事跡,讓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參觀完李少石事跡展覽館,採風團還乘車遊覽了潮頭中央公園,併合影留念。

 

    隨後採風團來到了位於群星村的振振里。該村旅居東南亞的華僑多,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光譜化學家、教育家黃本立院士的家鄉,也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詩詞家、國畫家黃小甜的出生地。村裏保存有多座代表性華僑建築,包括命名為「兆宏廬」、「朝發廬」、「道莊廬」等民國豪宅。作家們漫步在古道上,探訪著一間間歷史悠久的名人名宅,感受著歷史的變遷,回味無窮。廣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張梅駐足在這些古建築前細細品味,她表示,這些綠瓦青磚見證著振振里人才輩出的歷史,希望能夠繼續保留好、發展好,向更多的人講述這裏的故事。

 


    夜遊啟明里感受五邑明珠

 

    晚上採風團來到了坐落在蓬江河北岸的啟明里。新鋪的青石板路面,搭配規整的修竹,古意盎然啟明里一片雅致,作家們步行其間,心情十分閒適。據了解,啟明里歷史文化街區活化項目佔地面積約35畝,房屋100棟,原為江門市區13個百年華僑古村落之一。1914年,華僑黃黎閣在此首建啟明樓,寓意啟迪文明,片區由此得名「啟明里」。啟明里房屋建築融合傳統嶺南建築風格和西方建築特點,具有典型的僑鄉特色。

 

 

    啟明里活化改造秉承著「民生為先、修舊如舊、活化利用、記住鄉愁」理念,先後投入3000萬元對啟明里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及活化工程。通過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保護和挖掘、業態引入等手段,重新煥發老街區新活力,2021年被評為首批省級旅遊休閒街區,成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網紅打卡地,切實把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書寫好「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的新時代答卷。

 

    與其他老舊小區改造不同,啟明里在改造過程中注重講好「文化」故事,並遵循「修舊如舊」「內外兼施」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建築物歷史韻味和居民原生態生活空間,改善提升人居環境。一是通過政府投入改善「硬件」設施建設,包括開展「三線」下地、歷史建築外立面修繕、建設啟明里文化廣場和商埠廣場、完善周邊交通配套等,打造宜居老舊小區;二是遵循「共建共治、共同締造」的理念,搭建居民議事平台,充分調動居民參與啟明里活化項目的積極性,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三是挖掘僑鄉特色文化,按照「一屋一故事」「一巷一主題」理念,打造「時光巷子」「萬家燈巷」「囍帖巷」「葵扇巷」等具有江門特色的文化巷子;注重產業融入,成功引進多家文創體驗店、特色餐飲入駐,實現保護與利用的統一。

 

    啟明里是五邑僑鄉中的一顆明珠,見證著江門市及蓬江區的城市變遷,成了人們追溯華僑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是華僑建築的瑰寶。(記者 盛芳齡 蔡易成 吳偉 賀爾達)

 

    採風團團長:

 

    蔣子龍: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改革開放40年,作為「改革文學」作家代表,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了「改革先鋒」榮譽稱號。代表作品《喬廠長上任記》等。

 

    採風團成員:

 

    劉玉民:山東省文聯原副主席、山東文人書畫院院長。長篇小說《騷動之秋》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作品被改編成廣播劇、電視劇、電影、戲劇、小說連播等多種形式廣為傳播。

 

    王劍冰: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遊記名家聯盟副主席、中外散文詩協會副主席,出版個人著作《絕版的周莊》《卡格博雪峰》等35部,其散文名篇《絕版的周莊》入選上海高中語文課本,被刻石於周莊,其被周莊授予榮譽鎮民。

 

    張  梅:廣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電視金鷹獎獲得者)代表作品《酒後的愛情觀》《暗香浮動》《口水》《夜色依然舊》等。擔任《周漁的火車》《大江沉重》《非常公民》等電影電視劇的編劇。作品曾獲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荊  歌:號累翁,蘇州人 著名作家、書畫家。代表作品:《八月之旅》《千古之愛》《鳥巢》《愛你有多深》等。曾在杭州、蘇州、寧波、成都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同時也被認為是江南才子型文人書畫的代表人物。

責任編輯:薛正軒 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江門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