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漫話中醫】經絡與氣功學說探討

【漫話中醫】經絡與氣功學說探討

責任編輯:副刊 2022-02-18 17:07:17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在中醫理論中,經絡學說是人體氣血運行、溝通人體內外的通道,內容豐富。它以十二正經的氣血循行為核心內容,並強調十二正經是聯繫人體臟腑與形體的主要通道。其他如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及氣街四海、標本根結等理論,均圍繞加強十二正經相互之間的聯繫 ,加強十二正經的生理功能而展開 ,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網絡結構。

   《靈樞·海論篇》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本臟篇》指出:「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就是說,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以至氣血之得以循環,筋、骨、皮、毛之得以營養生長, 陰陽之能得以平秘,均有賴於經絡之正常作用。經絡的發現,在中醫發展史上與其他中醫學內容一樣,是歷代醫家在臨床觀察研究的成果。在臨床中,經絡學說成為針灸療法的基本理論,它指導著針灸療法的臨床實踐,多少年來,在根據針灸這一療法的需要,形成了我們目前所見的經絡圖。

   針灸療法因用「針刺」穴位為主,長期以來對經絡的紀錄描寫往往是腧穴用「點」狀來表示,經絡傳遞路線以「線」狀來表達,描述了經絡系統。這可能與「針刺」這個療法有關。經絡的連「線」走向和腧穴「點」狀的選配,成為針灸臨床辨證、治療的重要依據和理論根據。在中國的養生學中、氣功學中,還有推拿醫療中也常常把經絡學說作為理論根據與治病依據。

屍木.jpg

   在氣功學中,許多氣功的功法都以經絡學說為理論根據,在練功時可以體會感覺氣血在經絡線上走動,比如說,有一種循環導氣法,要求以意領氣,使氣循經運行。有練功體會的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其《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內景是指以意存觀臟腑組織。《黃庭內景經·梁丘子注序》:「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諭即日月星辰雲霞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也。故曰內景也」。這一著名論斷,說出人體內運氣時體察到氣在經絡路線上行動的感覺。在練功調心時要求意守其中,這意守之處,往往說的是經絡中的腧穴,如內丹術中的「三丹田」。(上丹田泥丸,又名乾頂、天穀、內院;中丹田絳宮,又名黃堂、土府、玄竅;下丹田氣海,又名神爐、天根、坤爐、土釜等)。練功中,對人體體表上要求注意力集中的部位,許多都與經絡腧穴有關,比如,頭面的印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闕、關元、氣海、命門,腿部的足三里、湧泉等。在《針灸指南》一書中, 甚至對學習針灸者也提出了練習體內經氣流行之法,說「學習針灸者,必先自願練習……靜坐功夫,則人身內經脈之流行及氣化之開闔,始有確實根據,然後循經取穴,心目洞明, 否則無法可以證實」。教人通過練功去體會人體內經脈的運行。 

   但是在氣功中所講述的經絡與醫書中所寫述的經絡組成的內容又不完全一致,出入而且不小,比如,號稱邋遢道人著寫的《氣功大周天八脈八穴論》對經絡更有獨特的論述與發揮。 此書指的八脈,除任督沖帶四脈同名之外,其餘四脈不同於傳統醫書經絡的八脈之說。名曰網脈、丹脈、天脈、理脈,每脈相應一穴。其循行路線除任、督、沖三脈與傳統醫書中經絡八脈相同外,帶脈則分成四部,每部有三道環體帶脈;網脈則如網,打通任督二脈後,將全身經脈上下縱橫一一打通,是謂修網脈;丹脈則分為內、外丹脈,網脈修成後,全身網絡均通,惟中元仍有阻塞,於是調動元氣打通之,是調大周天完成;此後瞑目靜守,可發出丹氣給人治病,是謂外丹修成,關於八穴位位置,「任穴」在心、「督穴」在腦、「沖穴」在會陰、「帶穴」在肚臍、「網穴」在前陰、「丹穴」在眼目等。

   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一書中對張紫陽的《八脈經》有這樣的評說:「紫陽《八脈經》 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

   《八脈經》與醫家經絡歸納有以下四方面不同

   一、腧穴範圍大小不一,氣功所指的腧穴範圍往往較大,不至是一個點狀,是大於點狀, 為一個面,甚至更大,或指某個部位,不僅僅是經絡學說中對腧穴認識是一個點的觀念。 比如內丹術中,稱下丹田在臍或臍下,是一個較大部位,方圓四寸。

   二、任督脈的經氣運行方向不同。經絡學說中任督沖一源三岐,起於胞中,沿不同路線上行,經氣流向一致,都是由下而上。而氣功學家認為,任督脈雖起源相同,但認為經氣運行方向相反,督脈之氣自下而上,功能「進陽火」;任脈之氣,由上而下,功能「退陰符」。如此循行,使氣機升降有序,陰陽協調平衡。

   三、任督脈連結方式不同。醫書的經絡學說認為兩者由分支相連,而氣功中則是靠鵲橋相連。

   四、在練功的過程中,或者布氣至病者身上,所體驗到的經絡感應的路線也與醫書中所說的路線的走向,感覺面積不完全符合,甚至完全不同。 

   在講到經絡學說與氣功的關係,不得不講經絡學說中的奇經八脈的內容及其在氣功中的作用。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人體內臟腑、四肢、五官、皮毛、筋肉、 血脈等,都依靠經絡相互聯繫,因為奇經的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沖、任、督、帶八脈,有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正如 《奇經八脈考》中說:「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所以,當練習氣功一段時期,正經的經氣充盈後,常可感到在奇經八脈上有經氣走動的感覺。 

   宋代由張紫陽著寫的《八脈經》,便是一部專講練功與奇經八脈關係的專著。李時珍對奇經八脈的認識以及突出奇經八脈與練功的關係,並肯定奇經八脈的重要性,就是接受該書的觀點。此書有這樣一個論點:「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 一炁之祖」。從練功實踐中分析,八脈中更以督脈、任脈為重要。 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 故曰陰脈之海」。與練功關係時他說:「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 ,坎水離火交媾之鄉」。李時珍還引述俞琰《周易參同契注》中的話:「醫書有任督兩脈,人能通此兩脈,則百脈皆通」。 他還引證長壽動物時說:「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兩物皆長壽」。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也說到引氣任督的練功方法 「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二脈上下, 旋轉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在道家氣功 「內丹術」中把這種在任督脈上經氣走動的感覺稱為「小周天 」、「大周天」。何謂周天,古代天文學家想像天體為球形,日月星辰布列於上,在這個球形中間,一圈無限大,這一虛設的一圈稱為大圜,也即黃道。黃道劃為360度,在其兩側的8度內, 即為黃道帶,布列各星宿,如二十八星宿等在其上 。孔穎達《禮記》月令篇疏說:「凡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所以,周天是指黃道一個循環。《天仙正理》說:「小周天雲者,言取象於子、丑、寅十二時如周一日之天地也」。實際上,小周天就是指下丹的精化為暖氣的感覺,在人體任、督兩條經脈上循環走動。經氣走動感覺只在任督脈上走動的稱為小周天,全稱為陰陽循環一小周天。《理論駢文》中曰:「閉目靜坐,鼻吸清氣,鼓腹使內氣下降,臍下丹田,運氣過肛門,沿督脈尾閭、夾脊、玉枕三關,到頭頂百會穴,順面部至舌與任脈接,沿前胸而下, 至丹田復順原經路循環,歸於丹田,又名三昧印。兼通其他各脈稱為大周天。見於《雜病源流犀燭》:「自然坐勢,或盤膝坐式。坐定之後,調節意識活動,從左前入體內運於臍輪,神與氣合,真氣流盈於丹田,由小而大,由大而小,不斷精煉。然後精氣流在意念導引下,上至璇璣穴,向左臂打圈而下,至曲池,經內關溯掌以及指尖,出手臂至手臂外關,上肘逾肩井,上大椎而下,至尾閭,由下復上,過玉枕,達昆侖泥丸至面部,過鵲橋,降重樓,經胃口過臍,至玉柱,復到氣海,行於右腿,歷膝關,穿足背,至趾間轉湧泉踵後,上運過陰谷, 通過尾閭,復至頂門。如前下鵲橋,依次到左腿,如循右腿經脈一樣,下落湧泉,貫昆侖而下攝元海,如上真氣循經貫注一周,即為大周天功法。大小周天是我國道教的主要練功方法, 總稱「內丹術」,在中國,由來已久,影響廣泛,尤其在宋、元以後,流傳甚廣。在氣功學中有重要地位,所以要作簡約基本的講述,對大家了解中國氣功有幫助。(文:吳文豹)

1614152605.jp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漫話中醫】經絡與氣功學說探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