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財經觀察】香港淪為「納米」之城 單位面積設限未能治本

【財經觀察】香港淪為「納米」之城 單位面積設限未能治本

責任編輯:黃麗盈 2022-04-17 00:25:5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納米樓是香港樓市一個獨特名詞,形容面積非常細小的住宅單位。近年納米樓有增無減,反映港人愈住愈細的可悲事實。有鑑於此,港府今年2月24日公布限呎條款中最低單位面積(26平方米,即約280平方呎)將擴至所有政府賣地項目、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市區重建局項目,及私人重建項目。只是僅僅依靠為新建住宅單位面積設限,又能否阻止香港淪為「納米」之城?

 納米(Nano)原本是長度單位,衡量十億分之一的極細微的事物。近年香港新落成的住宅單位面積愈來愈細,過往香港習慣用迷你(Mini)單位來形容細小的住宅,已不足以形容單位有多細小,改用納米樓似乎更貼切,但究竟住宅面積多細才算納米樓?市場並未有統一定義。根據本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定期發布《香港物業報告》當中的分類,最細的住宅單位類別為215平方呎以下,但市場較多人認同面積大概260平方呎以下可稱為納米單位。

 有研究機構在2020年底發表名為《納錐之地,香港納米樓研究報告2010-2019》的報告,發現本港面積為260呎以下的納米單位,近年數量明顯急增。2010年時僅有21個納米單位推出,2019年時有1805個,十年間急增85倍。而且納米單位佔總住宅供應的比例愈來愈多,2010年納米單位只佔住宅供應0.2%,到2019年比例增加至12.9%,代表每8個住宅新盤就有1個是納米樓。

 每8個新盤就有1個納米樓

 該報告並發現,近八成半(84.6%)的納米單位採用開放式設計,即沒有獨立睡房,同時間接近所有納米單位(94.7%)以開放式廚房取代獨立廚房,69.6%單位的廁所為無窗衛浴,簡稱「黑廁」。但納米單位室內空間不足的同時,不少納米單位卻備有露台、工作平台、特大空中花園、落地玻幕等傳統「豪宅」級室外配置,可謂奇則百出。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坦言,納米樓是香港樓市扭曲下的產物,香港寸金尺土,地方細小人口密集,土地供應從來都是供不應求,發展商有見及此,將貨就價,建造細小的單位去迎合市場的需求,納米樓就應運而生。廖偉強又指,納米樓其實有很多支持者,因為樓價連年上升,確實令人難以負擔,入市的買家想有獨立的私人空間,於是只能越住越細。

 香港樓價貴當然是納米樓愈來愈多的主因,但港府的規劃政策,其實也助長納米樓成長。據地產網站千居的博客專欄,一篇名為《納米樓怎樣煉成?十年翻百倍成因、納米樓投資前景》提到,1997年本港屋宇署放寬《建築物條例》,容許新落成住宅單位的洗手間不設窗戶,無窗「黑廁」頓成主流,是開放式單位的常備配置。2011年屋宇署又頒布《2011年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詳細訂下了開放式廚房的標準設計要求,開放式廚房的批則變得方便簡易得多。2010年起,政府於個別地皮的賣地條款中,加入了「限呎地」及「限量地」條款,限呎限量條款下,個別地皮的住宅單位面積不可超出一定呎數,或不可超出一定數量,變相鼓勵發展商興建中小型單位甚至納米盤,大單位數量減少。可惜,限呎限量樓無限制售價!

 高樓價下應運而生

 今次港府定出住宅單位最低實用面積要求,對未來納米樓供應又會有多大影響?美聯測量師行董事林子彬表示,由於政府有意在賣地上加入條款,限制興建單位的最低面積要求,相信未來納米樓的供應與需求比例相應將減少,對未來住屋需求及居住環境起正面作用。

 未來5年納米樓難絕跡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預計,短期來看納米樓很難在本港絕跡,因為未來5年,還有約五成的納米樓會從重建項目工程產生,而政府目前要先追上建屋目標,否則會影響落成日期和供應,短期內難以顧全市民居住環境質量。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出,政府宣布新建的住宅最低的實用面積為280平方呎,這個標準確實可以改善居住的面積。但他認為整個問題的核心是香港地價太高,令住宅價格亦高昂,這個最低標準變相令這些物業的價格最少要500萬元,較近市區的更高,而納米樓買家財政實力相對較弱,但納米樓呎價動輒逾2萬至3萬港元實屬偏高。

 中原集團創辦人兼主席施永青則指,政府提出最低實用面積要求,只能表示政府並沒有坐視不理,卻沒法真正幫到市民。他分析說,市民想看到的是,用現時納米樓的價錢,也可以買到一間大一點的單位,而不是市場上只有大一點的單位供應,從此沒有細一點的單位可作權宜選擇。

 增加土地供應方能治本

 廖偉強亦認為政府在未有足夠的土地供應之下,就想要讓市民擁有更大的居住空間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香港土地如果供應充足,足夠的土地令地價有機會降低,發展商自然會將單位的面積提升,到時香港的市民才能皆大歡喜。

 葉文祺也表示,長期而言港府還是要增加土地供應,包括落實北部都會區規劃,展開填海工程如明日大嶼,加快建屋進度,才能令市民「住大啲、住好啲、住平啲」。地產界普遍觀點指納米樓乃房屋市場必然產物,當一般單位的樓價難以負擔,細單位就自然出現滿足市場需求,只要私樓單位供應充裕,納米樓問題便會自然消失。

 恒地納米樓最多

 資料顯示,從納米樓整體供應而言,在2010至2019年十年間,興建最多納米單位的發展商是恒基地產(012),共2858個單位(佔整體33.4%),另有96個單位與新世界發展(017)合資興建。其餘三間「四大地產商」之列的長實(1113)、新世界及新鴻基地產(016)只合計興建了624個納米單位。

 不相伯仲排第二位及第三位分別是宏安及九龍建業,各自興建了732個納米單位。宏安早年從事私人參建居屋的裝修工程,近年興建了6個以「薈」字為頭命名的納米樓盤;九龍建業主要從事重建,是著名「劏房之城」——環海‧東岸的發展商。排第四位是盧華家族,興建了494個納米單位,包括以「Ava系列」命名的納米單位重建項目。

 炒納米樓隨時損手

 不少納米單位買家在3年額外印花稅的轉售限期過後,便立即出售單位,10年樓齡內的累積轉手率達八成,已轉手的單位平均持貨期只得3.48年,可見納米樓的市場,其實充斥大量投資用家;然而,由於納米單位只能容納最多兩人居住,客源受限,租務市場並不吃香,買來收租其實風險較大。

 買來收租有一定風險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已進入加息周期,本港息口有上升壓力,納米樓今年沽壓可能持續增加。事實上,近期市場不時有納米樓半新盤業主蝕讓單位個案出現。

 據中原地產高級區域營業董事陳凱超披露,筲箕灣柏匯高層K室,實用面積209方呎,開放式間隔,近日以482萬元易手,實呎23062元。原業主2015年491萬元買入,持貨7年,帳面蝕約9萬元或約2%。若連同使費計,料原業主需實蝕約28萬元或約5%。

 美聯物業營業經理范浩軒講了另一例,鰂魚涌君豪峰高層N室,實用面積216方呎,開放式間隔,由於原業主欲急轉手套現,單位近日以553.8萬元易手,實呎25639元,實蝕近8%離場。上述單位原業主2018年5月以575.13萬元承接,帳面蝕讓約21.3萬元或3.7%,連使費計料實蝕約44萬元或7.7%。

 美聯分行營業經理陳嘉樂則介紹了南區一例,香港仔登峰.南岸低層F室,實用面積214呎,開放式間隔,近期獲外區上車客以345萬元買入,實呎16121元。原業主於2015年11月以約358萬元購入,帳面蝕讓約13萬元或4%。(香港商報記者 周吉田)

責任編輯:黃麗盈 【財經觀察】香港淪為「納米」之城 單位面積設限未能治本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