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匯報局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易名為「會計及財務匯報局」,並且將逐步取代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的職能。財務匯報局主席黃天祐接受本報訪問時稱,相關權力及職能移交「宜早不宜遲」,當中部分職能應在10月1日或之前設有「劃線日」(Cut-off
day)。
黃天祐說:「以會計師的投訴案件為例,由於涉及投訴人、會計師及第三方的文件,需要送呈作有效分析,且處理需時。若(香港會計師公會)收到投訴後來不及『拆信』(開封處理),更何況處理(投訴)分析?」他續指,目前正與HKICPA商討,期望有關調查的職能,可較10月1日「早少少」的日子「劃線」(cut off),並先行移交至財務匯報局。
順應全球監管及商業發展趨勢
至於另一職能、涉及非上市公司的查冊職能方面,黃天祐指,HKICPA也應在10月1日實施新制度、職能移交前「鳴金收兵」,讓業界有所適從。至於HKICPA涉及會計師註冊和發牌職能,黃天祐則指情況較為清晰,毋須提前進行職能移交。他強調,有關從HKICPA移交至財務匯報局的職能移交,在10月1日新制度實施的一刻「一定要做到,也必須做到」。
黃天祐續稱,今次從HKICPA移交會計師發牌的職能至財務匯報局,主要是順應全球監管及商業發展趨勢。他續稱,目前國際間有關會計師發牌的事宜,主要是由單一機構負責;至於香港有關會計師的事務方面,因存在獨特原因,才由HKICPA兼顧會員培訓、監管及懲處事宜,若繼續下去,將失去公眾的獨立性,在公眾的觀感方面,會出現進退失據的局面。
黃天祐強調,財務匯報局的董事是「獨立於所有人」,即使是由政府委任,也會與業界溝通,但他直言與業界人士「絕非同路人」。目前距離職能移交限期尚餘不足5個月,黃天祐表示,目前該局的審計及法律人才都出現短缺,坦言在聘請人員方面,要與會計業界競爭,故此要「要畀多少少人工才能解決」。
2019年10月,財務匯報局正式成為監管機構,黃天祐指,在開首兩至三年,財務匯報局可以「多教育,少懲處」,希望在這段時間,企業在審計時可以「做返好,執番正」。黃天祐又表示:「雖然國際審計監管奉行公開指責(Name and Shame),但我們期望初期不公開違規的企業,提供時間讓其改善」。
通關與否不應偏離國家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經超過兩年,隨着全球各國陸續恢復往來,香港應否先對海外通關,還是先與內地通關,成為近日香港商界激辯的焦點。對此,財務匯報局主席黃天祐坦言,香港不應偏離國家政策,反問「除非偏離(國家政策)有很大好處,否則若單純考慮對外通關,又會否(與國家政策)南轅北轍?」
近日不少聲音認為,面對最新疫情發展,香港應先與海外通關,之後才與內地通關。黃天祐認為,雖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地位十分重要,但在商業活動層面也應考慮內地需要。他承認,對於先與內地抑或海外地方通關,的確陷於兩難,無法提出解決性意見,但香港「既要國際化、也要本地化」,「可考慮國際慣例和操作,但不能套用」。
疫情初期,因為人員往來內地和香港之間需要檢疫,導致恒常審計進度一度受阻。黃天祐認為,疫情爆發首年「疫情風險」的說法可以接受,「但當踏入第二、三年,疫情已成為常態,審計人員已有對應疫情的工作安排之下,今天若再提及『疫情風險』,相信已不再被接受」。(記者 鄺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