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韶關三章

韶關三章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0 10:47:14 來源:香港商報網

    溫亞軍

    韶關是粵、贛、湘三省交界的咽喉之地,古有「據五嶺之口,當百越之沖」的說法,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粵北這塊土地上,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蹟和珍貴的精神財富。

    轉戰犁市當鋪

    這個當鋪在韶關的湞江區犁市鎮,是晚清時期的一座小型建築群,門樓、鋪面、住宅、油鋪、庭院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總佔地面積約三千多平方米。對於當鋪,我是懷著某種好奇的,在電影和電視劇里,當鋪就是一個櫃枱,或者櫃枱上面一個只能露個當鋪先生悲憫或冷漠的臉的窗口,森然壁立,世界一分為二……就那麼個窗口前,流淌過去多少人間悲苦哀愁。我的想像里,當鋪不該在喧譁的地方,它該深藏陋里舊巷,能不打眼便不打眼,越是低調和收斂,便越體現它的存在感。這麼想着,果然在一片毫不起眼的老式居民區里,見到了同樣不起眼的這個當鋪。當鋪自然早已不是當鋪,低調卻仍是那樣的低調,安靜沉著,像曾經的時光還好好地在這裏流淌,只等著我們穿越各種繁華與喧囂,走近它。只是物是人非,再怎樣保留完整的建築,也只是歷史,一段覆蓋另一段,再被層層覆蓋了的歷史。我們在被時間一點點模糊的各種痕跡中想像當年,每一種痕跡其實都有著掩飾不住的記憶貯藏:打土豪分田地的宣傳語、防禦外敵的槍眼……這是一段怎麼也覆蓋不了的歷史,鮮明而深刻——就這個毫不起眼的地方,曾經孕育、保存了中國革命的火種。

    1927年「4·12」事變後,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人實行血腥鎮壓,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受到反動派的圍追堵截,起義部隊往粵東撤退,途經梅州三河壩時與敵交火,由於敵眾我寡,起義部隊只好兵分兩路,一路由周恩來、賀龍率主力向潮汕地區轉移,另一路由朱德率起義軍餘部1000餘人完成掩護任務後北進,為保存起義軍的實力,決定穿山西進,再進江西,開始艱難的轉戰行動。  

    11月下旬,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和贛南穿梭,起義軍餘部雖然得到了精神和耐力上的磨練,但時近隆冬,官兵衣衫襤褸、缺吃少穿,裝備匱乏,部隊面臨嚴重的生存考驗。這時,與朱德義結金蘭的雲南講武堂同學范石生,率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駐防在湘粵邊界。朱德從報紙上得知後,立即派人與范取得聯繫。出身滇軍的范石生對革命報有極大的熱情,一直對文韜武略身懷報國情懷的朱德傾慕不已。在陌生的他鄉遇故知,范石生怎會袖手旁觀。  

    接到答覆後,朱德決定利用這一時機開展統戰,經起義軍餘部領導討論同意,率部於11月下旬到達湘南汝城,與范石生建立了統一戰線,達成合作協議。范石生同意朱德提出的部隊編制、組織不變、要走隨時走的要求。這樣,朱德掌握了主動權,確保組織上獨立、政治上自主、軍事上的自由,在范石生的安排下,起義軍以四十七師一四○團的番號隱蔽在十六軍內,朱德化名王楷,任十六軍總參議、四十七師師長兼一四〇團團長,所有物資裝備全由范石生發放。燃眉之急得到了解決,起義軍的風貌煥然一新。  

    12月上旬,十六軍奉命移防粵北,一四〇團隨軍南下。朱德率部來到韶關,開始了他新的革命生涯。范石生對朱德及其部隊不管是發動群眾、支援當地暴動,還是聯絡共產黨組織、開展軍事訓練,幾乎不聞不問,是他庇護了起義軍這支僅剩的革命火種。

    是火種就要燃燒。朱德率部進入粵北到達仁化董塘,與地方農軍負責人取得聯繫,決定與當地農會、農軍領導人一起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劣紳,實行土地革命,連夜派出部隊配合董塘農民自衛軍抓捕了反動武裝頭目,在禾花崗召開大會槍決了二十四名惡貫滿盈的土豪劣紳。從此,仁化的農民運動活躍了起來。  

    不久,朱德接到北江農暴委員會轉來中共廣東省委要求他率部參加廣州起義的指示,朱德率部南下到達曲江韶州火車站,準備乘火車南下時,才得知起義提前舉行,並且以失敗告終。朱德立即改變主意,放棄登車南下,北撤三十里到達犁鋪頭駐紮,就是今天犁市鎮的這個當鋪。  

    當時當鋪又是什麼樣的情況,是繼續營業以做掩護,還是改弦易轍,當鋪營業自此為過往雲煙,沒有記載。但部隊駐紮在犁市當鋪,有范石生的掩護,就有安全、寬鬆和穩定的環境,除支援當地開展農民暴動,對部隊進行思想教育外,還決定對部隊進行較為正規的軍事訓練。起義軍轉戰在贛南上堡時也進行過一些整訓,但畢竟簡單倉促,不太正規。在轉戰途中,朱德就開始思考並探索適應客觀形勢和保存革命力量的軍事戰略和游擊戰術。駐紮在當鋪後,朱德有時間和精力,對游擊戰術進行細緻的分析,並掀起一次更為正規、時間更為集中的大規模新戰術練兵運動。  

    這次練兵,朱德十分注重對游擊戰進行總結和研究,在沒有軍事教材的情況下,他根據自己在德、蘇學的軍事知識,和護法戰爭及西南戰鬥時的經驗,親手草擬了《步兵操典》和《陣中勤務》兩部教材。基於當時敵強我弱的現實情況,總結了南昌起義只有北伐戰爭的經驗而缺乏游擊戰爭經驗導致的失敗教訓,對游擊戰術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提出了「強敵進攻莫硬打,抓敵弱點我猛攻,孤敵疲敵我圍殲,常遣精兵騷擾敵」的二十八字游擊方針,成為後來的十六字訣游擊戰思想的雛形,標誌着部隊開始實行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的轉變。  

    在訓練方面,朱德根據當時部隊力量較弱的情況,提倡有別於黃埔軍校正規軍教學的新戰術,強調知己知彼,不摸清敵人的情況不動手;戰術動作上採用梯次配備的疏開隊形,散兵隊形由一字散兵線改為弧形和縱深配備散兵群,減少兵力不足帶來的傷亡;戰鬥動作上要熟練武器,不靠近敵人和打不中時都不開槍,以少抗多就要抓准敵人弱點避實擊虛。朱德還特別注意培訓教學骨幹,組織一百多個部隊骨幹辦起了教導隊,親自擔任教導員進行講解教學,他以身作則,經常臥倒在泥地上作示範。 

    經過短期訓練,官兵們的軍事素質和戰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後來坪石大捷的展開和湘南起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德所擬的教材直到上了井岡山,都是紅軍戰術教學的範本。

    1928年1月3日,朱德接到范石生派人送來其隱蔽駐軍暴露的緊急消息,率部連夜開拔,離開犁市向仁化方向開進,經始興、南雄前往英德、清遠發動農民暴動。在此後的三個月裏,朱德率部掀起的革命風暴遍及20多個縣100餘萬人口,掀起了粵北、湘南暴動的新高潮。

    在犁市當鋪駐軍期間,朱德按照中共中央兩次來信的指示,幫助恢復當地農會,兩次配合農軍發動暴動,並痛殲了反動民團。朱德在犁市當鋪接見了毛澤東特使何長工,互相了解兩支部隊的情況,孕育了起義軍餘部上井岡山與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的偉大會師,並且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創了中國革命武裝鬥爭的新局面。

    犁市當鋪結束了一段新的歷史使命,當那些齊整、矯健的身姿不再轟擁出沒時,它回復之前的低調與內斂,一直至今。

    雙峰寨保衛戰

    粵北的深秋,稻浪翻滾,禾香襲人。南方的秋景,總是有著出人意料的別致,雖不至顛覆我的認識,但總與我的想像有些差異。

    從仁化到董塘的公路剛修好,黑色的柏油路寬闊平整,路邊兩地皆是金色的稻田,絢麗的色澤佔據視線的每個方寸,成熟的氣息滲透在每一縷空氣,無論色彩與氣息都是令人陶醉的。在美麗的季節到美麗的石塘村尋古探幽,感受這個村莊的古韻新顏,無疑也是令人心神振奮的事情。悠遠靜謐的巷道,精緻壯觀的建築、細膩的雕刻紋飾,無一不顯示著歲月的歷久彌新。而此時,石塘村安詳、靜謐,美好的猶如世外桃源,那曾經的兵荒馬亂,早已隨歷史的風塵逝去。我們似乎並不肯安於如今暮色沉靜的安寧之氣,忍不住去觀望當年的人叫馬嘶,那樣的動盪之下,猶覺生活平靜,歲月安穩是多麼值得稱道。是的,在石塘村,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故事——近百年前,這裏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也就是被當成傳說,被歷史記載的雙峰寨保衛戰。

    雙峰寨是鄉紳李德仁為防範土匪搶掠,籌銀三萬,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動工,至庚戍年建成,總共用了十六年時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連護城河在內,總佔地面積為11300平方米。雙峰寨原名石塘寨,後取寨門前門楣橫匾「雙峰保障」之意,改稱為「雙峰寨」至今。 這個寨子,外形成長方形,由石灰和青磚砌成,是少有的巨型寨堡。欲進寨門必須先經護城河,河寬13.7米,水深1.5米,河上原有吊橋,現在改成了水泥橋。過了吊橋,城堡又被兩重寨門深鎖,第一重兩扇大門用全封樟木製成,厚5寸,大門頂有「雙峰保障」四個大字。第二重門與大門結構相同,門頂有「保安門」三個大字。

    寨堡內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寨牆體異常堅固,雖經百年滄桑,至今未發現有一磚脫落,牆體全部用石灰石及青磚再加上糯米漿、黃糖、石灰漿及桐油砌成,城堡堅固森嚴。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年代,我們總是好奇關於建築的奇特之處,什麼技術能比鋼筋水泥更堅固呢?但無論多麼堅固的物質,在現代社會反而更容易被摧毀。歷史的遺蹟似乎更意味深長,尤其是經歷過戰爭,在槍炮之下依然巋然的。

    我們上到寨牆上,從走廊的炮眼遠眺,外面一馬平川,任何一個目標都盡收眼底。在寨牆上行走,不時會看到青磚上有「費金三萬」「李自性視公名下」「李德仁等籌建」字樣,顯見眾鄉紳當時對防禦工事的籌建都是不吝惜財力的。寨堡內攻、防、守相結合的設計環環緊扣,以一個主樓和四個炮樓為主軸,東西兩面城牆中間各有個瞭望台,其間用圍牆相連。主樓為五層,高15.3米,四個炮樓比主樓稍矮,為13米,圍牆四面以走馬廊相連,廊分兩層,底層寬3.15米,可用作住戶,據介紹最多時可住千人,上層寬1.2米,聯通包括主樓在內的五個炮樓,便於互相支援。走廊每隔3.9米有一小炮眼,共有55個小炮眼,炮眼居高臨下,從不同角度可消滅不同方向的來犯之敵。

    1928年1月6日,朱德率起義軍餘部從韶關撤離。大部隊剛走,反動派以百倍的武裝向當地農會實施報復,在中共仁化縣委的領導下,石塘農會把幾十萬斤糧食、物資運進雙峰寨,想依靠堅固的寨堡,與敵人打持久戰。

    3月中旬,國民黨第七師以兩個團的兵力包圍了雙峰寨,寨內七百多軍民在農民自衛軍營長李載基的指揮下,開展了震撼粵北的雙峰寨保衛戰,先後粉碎敵人的炮攻、火攻、挖地道等多次進攻。憑藉頑強的鬥志和堅固的寨堡,軍民堅持了半年之久,11月,敵人終於按捺不住,三次出動飛機進行轟炸,致使寨內傷亡人員成倍增長,當時,犧牲人員的遺體沒法運出,只能就地掩埋,偌大的寨內也埋不下幾百具遺體,只能挖深坑草草掩埋,導致寨內的三口水井受污,溫疫漫延,嚴重威脅到寨內其餘人的生命。守寨軍民不甘被困死,於11月12日從秘密地道分三路突圍。

    這場守衛戰堅持了九個多月,前後犧牲了四百餘人,其中有20多戶全家捐軀,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但守寨軍民表現出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氣概,被當時的中共廣東省委譽為「廣東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血肉護衛的不僅僅是村寨,更不僅僅是一個歷史遺蹟,它是對光明前景的一次躍沖。

    銅鼓嶺阻擊戰

    「五嶺逶迤騰細浪」是毛澤東《七律長征》中的名句。仁化縣城口鎮的銅鼓嶺,就是五嶺余脈中高高聳立的一座山嶺。

    秋高氣爽的正午,我們來到了銅鼓嶺。嶺上松柏青翠,鮮花盛開,嶺下矗立著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似在述說當年銅鼓嶺那場極其悲壯的阻擊戰。

    1934年10月,紅軍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紅一方面軍第一、三、五、八、九軍團大部和中央縱隊五萬多人由贛南、湘南挺近粵北,在仁化縣境內的長江、城口、紅山等地,行軍、作戰、休整十餘天。紅軍走到哪裏,將革命鬥爭開展在哪裏,打土豪分田地,使得仁化人民歡天喜地,紛紛拿出家裏僅有的錢糧,不遺餘力地支持紅軍隊伍。

    紅軍攻進仁化縣後,對當地百姓秋毫無犯,寧願露宿街頭,也不佔民居。當時正值深秋季節,寒氣襲人,戰士們衣衫單薄,長途行軍異常艱苦,但他們精神抖擻、紀律嚴明。戰士們吃了群眾的糧和菜,燒了群眾的柴草,用了群眾的物品,都以高於當時的物價,支付銀圓或蘇維埃紙幣。有時主人不在,就將錢款放在主人的菜地、稻草堆旁或屋裏。當年的粵北山村很窮,紅軍駐紮在村里休整補給的兩天時間裏,曾向村民購買了不少糧食、蔬菜,過了幾天能吃飽肚子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長。11月2日,那是個落葉紛飛的日子,紅二師六團第一營突襲並佔領國民黨軍第二道封鎖線上的城口重鎮,六團另一部佔領城口東坑後,奉命經恩村到銅鼓嶺阻擊從廣州增援城口的國民黨軍隊,與先期佔領銅鼓嶺的國民黨獨立警衛旅第三團彭智芳部遭遇。國民黨軍倚仗輕重武器優勢,向搶佔銅鼓嶺的紅軍戰士發起猛烈進攻,紅軍奮起還擊,與國民黨軍展開白刃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兩天一夜,紅軍戰士在陣地上一次又一次地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他們的鮮血幾乎染紅了銅鼓嶺。當他們成功掩護主力部隊順利通過城口一帶安全轉移的任務後,才分批悄悄地向北撤退。

    銅鼓嶺阻擊戰,紅軍以犧牲一百四十多名指戰員的慘重代價,粉碎了國民黨在城口妄圖消滅紅軍的企圖,掩護主力部隊順利過境,他們的英雄壯舉在紅軍長征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解放後,為紀念那次阻擊戰中犧牲的紅軍烈士,仁化縣人民政府在銅鼓嶺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碑,供後人瞻仰緬懷。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韶關三章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