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從山東德州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獲悉,在過去的20年間,德州只留遺產不留遺憾:運河兩岸留白萬畝「不開發區」,並斥資30多億元修復生態,實現了運河保護與利用的良性互動。
2002年2月,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成立。該開發區經濟發展職能尤為突出,但仍堅持留白一片「不開發區」,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如今,隨着改革的深入,運河經濟開發區屬地已歸德城區,運河生態保護提升到更高層面,市委全委會、市黨代會、市兩會等我市重要會議中,「運河保護」屢被提及。
千年京杭大運河,在德州穿城而過,留下了漕運、文化等豐富的歷史資源。但隨着運河斷航、鐵路開通,運河沿線成了偏僻帶、邊緣帶,加之部分臨近化工園區、火電廠,環境提升的責任更重。
德州市委、市政府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德州運河兩岸1萬餘畝土地不作商業開發,並累計投入30多億元,高標準實施生態修復,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德州大運河生態林場及濕地,是運河沿岸實施生態修復戰略的關鍵一步。大運河生態林場項目為「兩帶三區」,「兩帶」即運河生態林帶和西陳溝生態林帶,「三區」是西南垃圾處理企業隔離林區、中部企業降塵林區和西北防風林區。同時,重點打造西陳溝濕地、東八里濕地。
「佔地3100畝的大運河生態林場,種植刺槐、國槐等49個樹種,成為魯冀邊界生態涵養區,也是一道生態屏障,消解對沖工業企業對主城區環境的影響。」德城區運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趙慶偉介紹,西陳溝濕地的完工,將昔日的廢棄坑塘變成了生態花園;東八里濕地,讓近千畝廢棄地變身為森林公園。
眼下,大運河生態林場項目、運河兩岸綠化項目生態修復成效初顯——布谷鳥、伯勞鳥、杓鷸等稀有鳥類陸續在運河河畔棲息。
大運河德州段的保護利用還在進一步加強。7月1日,省發改委發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保護規劃》,其中明確德州建設運河自然風貌展示區。據了解,今年,德州大運河保護利用計劃啟動6個項目:5月,德工文創園開工;6月,生態廊道建設項目進場施工,九龍灣配套設施(運河大道改造)項目啟動拆遷,運河宜養社區啟動建設。下半年,蘇祿王御園改造提升項目、九龍灣公園一期項目啟動建設,切實將「西靠運河引爆」戰略落到實處。(記者 孫珂 通訊員 王志強 時延斌 楊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