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隆冬隆冬……暑假進入尾聲,每天晚上7到9點,強勁有力的鼓點準時在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西涌社區西貢村康樂中心響起。 循着鼓聲看去,敲鼓的是位面容清秀的少女,杏眼含笑、長髮披肩,細細的胳膊掄起鼓槌卻力道十足。旁邊敲鑼、打釵的兩位年紀更小,卻也是有模有樣。
在西貢村,這樣的寒暑假麒麟舞培訓課已堅持了兩年。究竟麒麟舞有着怎樣的魔力?讓一群青少年每天翹首以盼來參加學習。
麒麟舞與譚仙古廟年代相若
說起西貢村,最有名的當屬被譽為大鵬半島「樹王」的樟樹。這棵樹齡572歲的國家一級古樹,大致誕生於明代宗景泰元年。樟樹旁的譚仙古廟,建於清代,目前已被列入大鵬新區區級不可移動文物。
西貢村麒麟舞歷史與古廟相若,79歲的林庭輝是第四代傳人。回憶起十幾歲起跟隨父親學習的場景,他說:「那時過的是半漁半農生活,除了打漁還要種地。」日日為口奔忙,每年只有冬至過後,莊稼收完了,村里人才有空開始操練麒麟舞。
年復一年的勤於操練是為了大年初一的巡演。這天是西貢村的大日子,男女老少都要出動。麒麟隊隊員更是清晨6點半便要集結,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巡演不僅要在西貢村,還要到鄰村去,沿途遇到其他麒麟隊還要行禮避讓,禮節周到。
「當時生活水平不高,麒麟隊的裝備由村裏的華僑捐贈,寶貝得不得了。」林庭輝說,孩子們儘管「眼饞」得不得了,但連鑼、鼓、釵都不允許碰,所以那一批孩子學麒麟舞的不多。20世紀末,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學麒麟舞的孩子漸漸多了起來。
深港兩地友好往來的見證
29歲的鐘惠滔是西貢麒麟舞的第五代傳人,跟他同批的約有十幾位。
村里保存着一張珍貴的光碟,拍攝時間是2002年春節,一位從香港返鄉探親的村民拍下了麒麟隊表演的精彩場面。視頻中,鍾惠滔跟其他幾位年齡相近的少年,身穿整齊的紅色夾克,落力表演。由於麒麟頭淨重近10斤,少年體力不支,每隔幾分鐘就有一位少年悄悄地從尾部向前,接過麒麟頭,替換接力。
西貢村居民小組組長鍾少軍告訴記者,20多年前,他們前往香港購買裝備,認識了一位製作麒麟的香港西貢村民。「當他知道我們的村子也叫西貢時,覺得很有緣,就答應半買半送給我們,我們只需要購買一隻,就能帶一對麒麟回來。」正是這樣的淵源,兩地村民常來常往,交流麒麟舞技巧和裝備。
如今,西貢村麒麟隊還保留着不少香港西貢友人送來的裝備,鑼、鼓、釵,還有麒麟,其中一隻金色的麒麟頭,掛着一條紅布,上書「西貢麒麟堂:四季平安、昌運興降 己亥年八月吉日」,是2019年香港西貢友人贈送給西貢村的禮物。這些都是深港兩地友好往來的見證。
西貢村與香港根源深厚。過去,不少村民前往香港定居,2000年重修譚仙古廟時統計顯示,在深圳的西貢村民與在香港的各佔一半。2003年,也是在香港同胞支持下,西貢村康樂中心建成了,麒麟隊有了自己的「家」,逐漸發展壯大。
今年正式申報區級非遺項目
今年,西貢麒麟舞正式申報區級非遺項目。日前,在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與南澳辦事處聯合舉辦的南澳非遺項目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上,西貢麒麟舞得到了省市級專家認可,其中特別提到麒麟舞在西貢村廣受歡迎,男女老少都熱衷參與。
正因村民的這股熱情,西貢村從去年起開辦寒暑假麒麟舞培訓課。「學麒麟舞要從打鼓開始,麒麟是聽着鼓點指揮舞動的。」鍾惠滔說,大部分青少年都已學會一首以上鼓樂,很多開始學習鑼和釵,也有部分學起了舞麒麟。麒麟舞,又被稱為「武」麒麟,學習者要從扎馬步開始,村里還為此開設了南拳課程,為孩子們打好功底。
14歲的董青芳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打鼓少女,她與12歲的董嘉敏、10歲的陳悅馨等7位女生非常熱愛麒麟舞,成為了培訓課上的一抹亮色。皮膚黝黑的陳悅馨是位運動健將,她最想像爸爸一樣當「麒麟頭」,動作敏捷的她舞起麒麟頭活靈活現。
西貢村不僅有麒麟少女,更有全家上陣的麒麟迷,董青芳的媽媽常帶着她和6歲的弟弟合奏。「以前我們學的時候,老師傅會買一盒皮蛋,打得好、舞得好就獎勵給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什麼也不缺,他們都是真正的熱愛。」鍾惠滔感慨地說,現在能讓西貢村的青少年們離開電視機、放下手機的就是麒麟舞了。
「麒麟隊的經費一直靠村民們自發捐款,非常有限。最大的願望是能評上區級非遺,傳承工作的開展就能有經費保證。」鍾少軍看着孩子們認真訓練的樣子,說出了心中的想法,為孩子們置辦一套適合他們的裝備,辦一支少年麒麟隊,讓西貢麒麟舞代代相傳。(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譚彪 嚴文婷)
(原標題《深圳有群「麒麟少女」,南澳西貢麒麟舞擬申請非遺》)